筑牢燃氣安全“最后一道防線”
作者:楊維立
1月7日12時10分,重慶市武隆區鳳山街道發生食堂坍塌事故,截至9日晚17時已致16人不幸遇難、10人受傷。據現場應急指揮部調查,初步判斷事故原因為疑似燃氣泄漏燃爆。目前,重慶市委、市政府已成立了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事故調查組,依法依規調查事故原因和責任。國務院安委會決定,對該起事故查處實行掛牌督辦。
近年來,全國燃氣事故頻發,安全生產形勢嚴峻復雜。據中燃協安全委發布的數據, 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不含港澳臺)發生燃氣事故873起,遠超前一年全年總量,燃氣領域安全形勢嚴峻程度可見一斑。
保障燃氣安全,變“不可測風險”為“可防可控可治”,離不開一套嚴謹、科學的城市安全風險防控體系。1月5日召開的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提出,今年“要抓緊建設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平臺,提高風險研判水平。要緊盯燃氣等安全生產重大風險,采取有效措施堅決防控”。燃氣安全工作涉及生產、運輸、儲存、使用等諸多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當“致廣大而盡精微”,既要大處著眼,加強平臺等方面的建設,還需小處著手,細化風險預測、預警等制度、完善安全設備設施,做到每個環節都有詳細規定,每個環節都嚴防死守、常抓不懈,方能鑄就堅不可摧的安全“防護網”。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介紹,近期的事故集中暴露出燃氣安全領域多個方面的風險和不足,其中重要一項就是科技信息化手段滯后的問題突出,燃氣自閉閥、燃氣泄漏報警器等使用不多,很多城鎮燃氣事故的發生與未安裝信息化燃氣報警裝置或出現故障,無法提前感知重大風險等有關。顯然,科技信息化手段滯后的現狀亟待改變。
修訂后的《安全生產法》第36條已明確規定:“餐飲等行業的生產經營單位使用燃氣的,應當安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并保障其正常使用。”各地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督促生產經營單位依法安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并且確保在關鍵時刻“用得上、打得響”。
事實也表明,包括單位食堂、家庭在內的非生產經營單位同樣存在大量安全隱患,也有必要安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目前,日本東京、韓國首爾、德國漢堡等城市,已有80%以上的居民家庭安裝各類燃氣報警器。在我國2億多城鎮家庭燃氣用戶中,安裝報警器的比例仍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常識告訴我們,是否發生燃氣泄漏,光靠人用鼻子來聞效果有限,容易喪失時機、釀成悲劇。如果安裝了報警裝置,依靠現代科技,不僅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燃氣泄漏,及時報警,還能自動切斷氣閥,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城市已作出了積極探索,河北省滄州市日前宣布,在2022年年底前,全市城鎮既有管道燃氣用戶將全部加裝安全裝置,燃氣安全裝置加裝工作將采取“政府補貼一部分,居民和燃氣企業分擔一部分”的方式進行。期待其他城市也能作出進一步探索嘗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在法律框架內,窮盡一切辦法,推廣可燃氣體報警裝置,筑牢燃氣安全“最后一道防線”。
保障燃氣安全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各地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進一步壓緊屬地管理、行業監管和企業主體責任,想方設法填補科技信息化手段滯后的短板,千方百計推廣使用燃氣報警裝置,落細落實、積微成著,人防技防緊密結合,不斷提升燃氣領域本質安全水平,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環境。(楊維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