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稻花香云嶺 良種沃高原

      發布時間:2022-01-24 15:3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個在西南邊疆埋頭耕耘上百年的農業科研機構,2021年農業科研成果井噴般頻頻獲獎。

        2021年11月3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參與完成的“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2月31日,在云南省科技創新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云南省農科院共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2項。

        這些科研成果不是在象牙塔里孕育的盆景,而是在紅土高原的一塊塊水田、一片片山地上破土而出的風景。在炎熱的紅河河谷,在寒冷的迪慶高原,在西雙版納布朗山茶園中,在烏蒙山區馬鈴薯地里,處處都有云南省農科院專家們揮灑的汗水,都有他們以科技助力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身影。

        旱地種水稻 高產病害少

        為解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利用效率低、化肥農藥施用量高等問題,1998年,云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糧作所”)參加了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組織成立的“中國栽培稻分子育種協作組”,對云南特有稻種資源及東南亞、南亞國家的水稻遺傳資源進行收集保存和研究,提供了386份稻種資源,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為改良云南秈稻的米質、稻瘟病及白葉枯病抗性,糧作所先后育成優質不育系12個,高產優質多抗“云光”系列水稻新品種、雜交稻新品種14個。其中“云光”系列水稻品種在云南省推廣1565.2萬畝,在東南亞國家示范推廣800余萬畝。

        云南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突出,水稻需水量很大。水,成了云南農民的“緊箍咒”。糧作所與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聯合選育節水抗旱稻品種“旱優737”,既抗旱又抗稻瘟病,還能明顯增產和節水。2021年秋天,紅河州異龍湖畔,村民們驚奇地發現,600畝節水抗旱稻畝產超700公斤,比普通旱稻增產一倍多,并且節肥47.7%,減少甲烷排放80%以上,有效改善了異龍湖生態環境。

        “我們像種小麥一樣種水稻,節水抗旱稻播種子不插秧、農藥用量少、稻田排水少,減少了病害發生,碳排放減少了90%以上,既保留了稻田肥力又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還節省了農村勞動力。”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獎人員、糧作所研究員辜瓊瑤說。

        “我們以培育和推廣糧食優良品種為切入點,來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糧作所所長李小林說,全所水稻品種和技術推廣面積占全省種植面積的40%左右,全所麥類品種和技術推廣面積占全省種植面積的60%左右,“云瑞”系列玉米新品種推廣超過5000萬畝;幫助開遠、廣南等地開發出臥龍谷、八寶貢米等優質軟米品牌,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這些玉米,是我30多年來培育的50多個玉米品種。”云南省農科院首席專家番興明在辦公室里,撫摸著一座由各種玉米堆積成兩米高的“玉米寶塔”說。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率領玉米創新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培育了熱帶高油玉米、優質蛋白玉米和高維A玉米,顯著提高了玉米育種效率。其科技成果累計推廣應用1.43億畝,新增產值171.36億元,為保障我國民族地區的糧食安全、提高山區農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貢獻。

        地下一籮薯 地上一朵花

        2021年11月15日,烏蒙山中寒風凜冽,但昭通市巧家縣馬樹鎮小米地馬鈴薯高標準示范基地上,卻是一片歡聲笑語,村民們興高采烈地采收著碩大的馬鈴薯,云南省農科院院長李學林和四川、貴州的農業專家們興致勃勃地品鑒著豐收的“云薯108”馬鈴薯。

        這是云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經作所”)主持、昭通市農科院參與的“綠色食品牌科技支撐行動”,在小米地馬鈴薯極量攻關點進行的田間實產驗收,測出馬鈴薯畝產達6479.75千克。“這個畝產刷新了西南地區馬鈴薯最高單產紀錄,比云南大春馬鈴薯平均產量提高了近5倍,創造了全國馬鈴薯較高單產產量。”經作所馬鈴薯研究中心主任李先平說。

        云南大春馬鈴薯畝產量波動很大,對此,經作所馬鈴薯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隋啟君率團隊研發出大春馬鈴薯晚熟增產關鍵技術,該技術將提高西南地區大春馬鈴薯產量,大幅增加農民收入。昭通市與省農科院合作,建立14.2萬畝的高標準馬鈴薯核心示范區,帶動烏蒙山區鄉村振興。

        近年來,經作所在云南大春馬鈴薯主產區示范推廣云薯505等抗新品種及抗病品種308.8萬畝,增產鮮薯145.9萬噸,新增產值20.4億元,有效助推了云南山區農民增收致富。

        云南是長江上游優勢油菜產區,然而單一品種應用面積小、比較效益偏低等短板一直是云南油菜產業發展的痛點。為此,經作所培育高產高含油量雜交品種,建立了油煙輪作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模式等綠色高效生產模式,這些品種和技術年應用面積350余萬畝,覆蓋云南油菜種植面積的80%左右。油菜籽平均畝產和含油量明顯提高,勞動力投入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減少10%,油菜種植農戶的收入大幅上升。

        冬末,走遍滇東羅平縣壩子山區,處處是黃燦燦的花海。曾是石漠化地區的羅平縣,旱地油菜種植面積、平均單產、直接經濟效益和綜合經濟效益四項指標達到全國第一。這是經作所幾代人歷經30余年推動羅平油菜品種和技術全面更新換代的結果。

        “我們要把專家的技術變成可復制推廣的技術,把實驗田的產量變成農民的產量,才能造福于廣大農村群眾。”經作所所長李根澤說。

        科技進農家 鄉村旺起來

        貧困地區脫貧摘帽后,云南省農科院的專家們繼續走村串寨,用科技之手幫助鄉親們使村村寨寨產業興旺起來。

        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騰沖市清水鄉司莫拉佤族村,云南省農科院科技人員長期蹲點司莫拉中寨,科學管理350畝茶園,開發紅茶新品和農產品小食品;春夏季節,打造的萬壽菊景觀花海和彩色稻景觀,成為網紅打卡點;秋冬季節,建設油菜綠色高效技術示范126畝,僅油菜花旅游就促農戶增收50萬元。如今的司莫拉村,美麗如世外桃源,呈現出農旅融合觀光新業態。

        為解決深度貧困地區怒江州中藥材及草果產業技術支撐不足的問題,農科院派專家深入怒江各地開展技術培訓,并在貢山和瀘水成立張金渝專家基層工作站,讓專家成為永遠不走的工作隊。自2018年以來,農科院23個產業服務組聚焦怒江、迪慶等深度貧困地區,每年派出1500余人次到88個貧困縣開展科技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省農科院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累計近2億畝,成果應用產值超過1000億元,累計培訓農民超過百萬人次。農科院育成全省70%的主要糧經作物新品種,選育的茶樹良種年推廣應用200萬畝以上,占云南茶葉無性系良種面積的90%以上;花卉領域打破了國外品種技術長期壟斷的局面,“云花”系列新標準和新技術覆蓋云南80%的鮮切花種植區。

        2021年,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科院依托11個省級科技特派團、23個鄉村振興產業技術專家組,面向全省開展科技成果示范及技術服務,示范及服務面積達2900萬畝,培訓農業科技骨干7100人次,建設鄉村振興示范點50個,使科技優勢轉化為全省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針對農業農村的新變化,農科院如何繼續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李學林表示:“我們要重新布局科技力量,培育重要經濟作物良種,助力國家種業安全,為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保供作貢獻;為云南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和建設國家西南生態屏障提供技術支撐;將在云南建設100個鄉村振興示范點,為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和引領。”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4日 0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hdjapanhdsexxx|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美女扒开裤子让男人桶视频|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免费|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 一级特黄性色生活片录像| 日本5级床片全免费|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欧美巨大bbbb| 国产va免费精品| 91九色视频无限观看免费| 宝贝过来趴好张开腿让我看看|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李采潭一级毛片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色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 人 综合 亚洲专| bbw巨大丰满xxxx| 国产精品第8页|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 日本无遮挡漫画| 久久综合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va天堂va视频va在线|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的视频| 精品小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日韩专区|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大香视频伊人精品75| xyx性爽欧美| 妲己丰满人熟妇大尺度人体艺| 三年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完整版中文 |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欧美乱子伦videos|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络|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牛牛|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