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農人”從亦耕亦讀中脫穎而出
作者:尹立萍(吉林農業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 耕讀教育,強調踐行“亦耕亦讀”,能夠幫助學生從農業理論與農業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學習中汲取成長的力量,提升農業知識水平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農林院校加強勞動教育、培育情懷使命與價值追求的重要載體。面對新時代農業強國建設新任務,涉農高校要按照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緊密聯系“三農”實際,加強和改進耕讀教育,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新農人”。
堅持實踐育人,充分發揮耕讀教育技能培養功能。耕讀教育本身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輸送大批人才為重要目標,強調課程實踐、注重教育實效,是緊密聯系“三農”,真正讓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的實踐性教育。涉農高校應結合地域文化特點,充分利用好課堂與農田兩個主陣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學中實踐。在教學管理活動中,要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力度,積極與地方政府、農林企業合作,共建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基地,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同時聘用企業技術人員、農林科技專家、鄉村工匠、種養能手等兼任耕讀教育師資;建立健全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教育的育人機制,提高涉農專業實踐教學比重,與有關方面聯合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和基地,因地制宜安排學生到農村、林區、生產一線現場調研學習、就地實踐;全面打造耕讀校園,將理論學習與勞動實踐充分融合,以勞促學、耕讀并進,促進學校學風建設,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拓展視野、豐富知識、提升能力,更好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綜合性教學目標。
注重文化熏陶,為耕讀教育注入靈魂。愛因斯坦曾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我國素來有“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古訓。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而言,只注重農業技能培養是不夠的,還要從民族的、歷史的、本土的素材出發,挖掘文化育人要素,從現代農業需求出發,激活中華農業文明文化基因,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為耕讀教育注入靈魂。耕讀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延續文化血脈、建立精神家園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涉農高校要充分發揮耕讀文化的熏陶作用,積極推動其進校園、進課堂,積極開展“名師講堂”“博讀經典”等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弘揚耕讀精神,培養踏實肯干、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和擔當意識,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全方位掌握農業技能,提升綜合素養。
適應時代需求,積極探索耕讀教育新模式。科技創造未來,在全球農業領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發生,針對現代農業新業態新技術不斷涌現,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也加快推進。耕讀教育應不斷深化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積極探索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新教育模式;大力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應用人才,讓學生真正掌握涉農新科技新知識,為不斷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學科基礎。在教學改革中,抓住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兩方面重點,增強耕讀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有效性,持續提升教育質量。教材方面,應從提升學生新時代勞動素養入手,融合現代科技元素,以多種方式強化對疑難問題的注釋、補充,對專業性強的相關農業科技原理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能夠以更便捷有效的方式獲取農業科技知識,增強對教材的理解運用能力。教學方面,應加強教學內容體系建設,加大教師隊伍培訓,面向農業生產第一線、面向未來農業發展需求,開設具有融合元素的相關課程,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構建耕讀模塊化教學內容系統,突出學生技能與理論的配套訓練。多措并舉增強教育的系統性,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過硬的“新農人”,讓他們的專業所學和學科特長成為就業和職業發展優勢,為“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提供更堅實人才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