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1.2萬年前鹿牙遺存:舊石器時代最精致、最復雜的飾品之一
中新網北京3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團隊領銜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寧夏鴿子山遺址出土遺存中發現一件具有復雜刻劃紋飾的舊石器時代鹿牙藝術品,其年代距今約1.3萬-1.2萬年。這是舊石器時代制作最精致、刻劃最復雜的鹿牙裝飾品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唯一一件具有復雜刻劃紋的舊石器時代鹿牙裝飾品。
這項早期人類藝術品制作、表現等行為的重要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研究團隊張樂副研究員等與中外多個科研機構同行合作開展,關于寧夏鴿子山遺址第10地點的鹿牙裝飾品系統研究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地球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在線發表。
論文第一作者張樂3月1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介紹說,史前藝術品是早期人群標志身份、地位,傳遞情感以及維持族群關系的重要媒介,是遠古人類物質、精神生活與社會性活動的集中體現。相較于歐洲、非洲等地而言,中國乃至東亞迄今出土的舊石器時代藝術品數量極少,相關研究也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
由中科院古脊椎所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聯合開展的寧夏鴿子山遺址第10地點的發掘工作曾獲中國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次研究的藝術品遺存是從第10地點第三文化層出土的細小碎骨中篩撿并識別出來,該文化層年代經碳十四校正為距今1.3萬-1.2萬年。研究團隊認為,最新研究發現的這件古人類藝術品,是舊石器時代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制作最精致、刻劃最復雜的鹿牙裝飾品之一。
她表示,通過對細小碎骨中篩撿并識別出來的該顆牙齒標本生物學特征進行觀察分析,研究團隊認為它是馬鹿的右上犬齒,屬于一個年齡約6-11歲的雌性個體。鹿牙裝飾品的技術分析結果顯示,齒根端部細小而規整的殘留孔徑應是古人類以復合鉆技術分別由頰舌兩側對鉆而成的;牙齒根部和冠面出現的多組復雜刻劃紋飾則是由2-3位工匠以多件石制工具分別雕刻完成,且其中至少1人慣用左手。
此外,研究團隊通過掃描電鏡能譜、拉曼光譜及激光元素分析等技術手段,對該鹿牙裝飾品表面殘存的紅色、黑色物質進行理化分析,發現古人類可能以赭石、木炭混合動物油脂制作粘合劑將鹿牙犬齒固定于衣物之上,這與北美民族學記錄中同類裝飾品的用途和固定方式較為一致。
進一步的對比研究表明,寧夏鴿子山遺址第10地點出土的這一裝飾品可能源于歐亞大陸北部草原等地,并通過多期次的人群遷徙擴散和文化交流最終滲透至如今的中國西北地區。
張樂指出,此次研究為揭示中國原始藝術品的原料選擇、制作技術、裝飾風格、使用方式和社會功能等人類復雜認知能力的出現與演化,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材料和重要線索。(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