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出爐 海外網絡受眾最愛動作片
3月16日, 2021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線上發布會在北京舉辦。發布會公布了《中國電影海外網絡受眾接受度的實證研究——2021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的研究成果。“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項目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發布了調研報告。
“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查研究是以外國觀眾為調研對象、以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為核心指向的數據調研項目。該項目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持并實施,自2011年啟動至今,已連續開展10屆,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大量分析數據和研究依據,在國內外電影學界和業界引發了持續而廣泛的關注。
近五年中國電影海外網絡平臺最受歡迎前20位電影榜單出爐
報告顯示,2016—2020 年度海外網絡平臺受眾接受度排名前 20 位的中國國產電影分別是:《影》《白蛇: 緣起》《大魚海棠》《急先鋒》《葉問 4: 完結篇》《葉問3》《妖貓傳》《少年的你》《功夫熊貓3》《哪吒之魔童降世》《長城》《英倫對決》《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戰狼 2》《紅海行動》《美人魚》《鐵道飛虎》《八佰》《中國機長》《湄公河行動》。
動作片是海外網絡受眾接受度最高的電影類型。大陸、香港聯合制作,中外合拍片成為海外網絡受眾較為關注的中國電影創作模式。合拍片因其制作團隊采取跨國別、跨區域、跨資本、跨文化的多元主體合作拍片方式,能夠打破國家貿易、文化壁壘,溢出效應顯著,有利于中國電影“走出去”。
中國電影海外受眾群體地域分布廣泛,文化符號發生結構性轉變
依據調研數據,中國電影的海外受眾群體的地域分布非常廣泛,覆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瑞典、希臘、新加坡等64個國家,其中,歐美英語語種地區、亞洲日韓語種地區有效的評論、點贊量高達五位數,一部分俄語、法語地區的受眾對于中國電影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推特上提及率較高。但中國電影在海外6大網絡觀影平臺的在場率與觸達率仍需推動,遠遠不足。
黃會林表示,海外互聯網受眾對中國電影接受的文化符號元素開始發生結構性轉變,從傳統單一文化符號開始走向現代復合多元文化符號。文化符號是中國電影承載中國文化的重要形式,不同類別的符號代表了不同的價值觀。中國電影在互聯網興起之前,“走出去”在世界范圍內獲得認可的電影多以傳統單一文化符號為核心,給海外受眾造成一個“中國過去式”的認知形象。現代文明符號不論是飛速發展的高新科技、先鋒建筑、現代工業,還是層出不窮的現代經濟形式、發明創造、藝術成果,其現代文明符號背后均承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電影國際網絡呈現出受眾價值觀的認同趨勢
總的來看,中國電影國際網絡傳播呈現出受眾價值觀的認同趨勢,促進了文化交流,增強海外受眾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中國電影在海外網絡傳播中精準找到海外網絡受眾接受的切入點,《功夫熊貓》《流浪地球》影片中家庭的重要性和高尚的犧牲讓海外受眾感到熟悉,同時影片也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兼具中國文化內涵與西方價值觀。中國電影的符號體系和話語體系開始逐漸轉變為堅守文化自信,弘揚精華的、經過歷史沉淀的文化符號,同時勇敢創新,注重用戶敘事,從日常場景出發讓海外受眾產生了情感強鏈接,以此增強海外受眾對于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認同。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喻國明點評認為,文化影響力是一種軟實力,而電影又是在文化影響力當中最生動有力、最具普及性的一種傳播形態,因此在中國的傳播影響力、文化影響力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電影的影響力特別重要。此項研究是有關中國電影海外影響力的持續研究,提供了關于世界文化市場、電影市場這片大海的習性規律,做了一個非常扎實、科學、可靠的描述,并且基于這種描述給出了行之有效的走出去的模式。對于如何從現在出發走向國際,把中國的聲音、話語、文化進行世界意義上的文明共建,具有重大意義。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任俞虹認為,報告有著清晰的傳播學理論支撐和接受調查模型,扎實的數據收集、挖掘和整理過程,認真分析的研究論證。結論理性、有說服力,具有啟示性和建設性,對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有積極的現實指導意義,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于理論研究者而言,報告提供的數據支撐和問題思考,可以使研究者在點與面上獲得多維度的啟示;第二,對于電影創造者而言,報告中對于電影海外傳播,尤其網絡傳播的現狀,提供了客觀與理性的雙重認識,對創作者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高海外傳播的有效到達及網絡的在場率和觸達率,具有啟示意義,報告中對文化結構變遷的論述也值得借鑒和思考;第三,對于管理者而言,報告中關于文化傳播策略的建設性思考,對如何更有效地加強國際傳播的頂層設計,提供了制定決策的參考維度。
中國電影作為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通過故事化的表達將我國的民族精神、文化傳承以及社會生活傳遞給世界,展現了我國風貌、文化和價值觀。黃會林指出,在當今互聯網化、全球化、萬物互聯互通的語境下,中國電影的國際網絡傳播既是現實所需,又是一種未來的必然趨勢。需要持續不斷地探索,找出適合外國網絡觀眾接受的中國本土文化理念價值取向和藝術表現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文化折扣”對中國電影國際網絡傳播的影響,摸索出適合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樣式和價值準則,為中國電影“走出去”提供借鑒意義。(于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