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黃河:中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的根

      發布時間:2022-04-06 15: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葛劍雄(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幾千年前,中華大地形成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眾多的文明雛形,考古學家將此形象地比喻為滿天星斗。其中,能延續并發展成為中華文明主體的都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這絕不是偶然。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中下游地區絕大部分屬于黃土高原和黃土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疏松,大多為稀樹草原地貌,是早期農業開發極其有利的條件。在尚未擁有金屬農具的條件下,先民用簡單的石器、木器就能完成荒地開墾、土地平整、松土、播種、覆土、除草、排水、收獲等。

        黃土高原和黃土沖積平原地處北溫帶,總體上適合人類的生活、生產和生存。五千年前,這一帶的氣候正經歷一個溫暖期,三千年前后有過一個短暫的寒冷期,然后又重新進入溫暖期,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轉入持續的寒冷。因此在五千多年前,這一帶氣候溫暖,降水充沛,農作物能獲得更多熱量和水分,物種豐富,成為當時東亞大陸最適宜的成片農業區。

        這片當時北半球面積最大的宜農土地,足以滿足不斷擴大的農業生產和持續增長的人口的需要。這片土地中間沒有太大的地理障礙,函谷關、太行山以東更是連成一片的大平原。黃河及其支流、獨立入海的河流、與河流相通的湖泊,形成天然的水上交通網。交通便利,人流、物流和行政管理的成本較低。這樣的地理環境,使一些杰出人物萌發統一的理念,逐步形成大一統觀念,并由政治家付諸現實。“中國”的概念由此產生。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階段呈現多元格局,并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收并蓄,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黃河文明是早期中華文明的核心和基礎,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魂

        中國歷史上的統一時期,政治中心都在黃河流域(包括歷史時期黃河改道形成的流域)。宋代以前,全國的經濟中心和大多數區域經濟中心都處于黃河流域。春秋戰國時的黃河流域是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齊魯地區是儒家文化的中心,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是魯國曲阜(今山東曲阜市)人,他曾周游列國,晚年回到曲阜,致力于儒家典籍的整理和教學,他的眾多學生主要來自魯、衛、齊、宋等國,主要傳承人孟子、曾子等也都在這一帶。戰國時百家爭鳴,幾種主要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地區也集中在黃河流域。墨子(墨翟),道家的創始人老子,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楊朱、宋钘、尹文、田駢,莊子,從道家分化出來的法家慎到,戰國中期產生的黃老學派,法家商鞅,荀子(荀況),法家韓非等,以及其他各家的代表人物,都不出黃河流域的范圍。

        秦漢時代,黃河中游已是名副其實的全國政治中心,其影響遠及亞洲腹地。黃河下游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是最主要的農業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黃河流域的優勢地位由于政治中心的存在而有所加強。兩漢時期見于記載的各類知識分子、各種書籍、各個學派、官方選拔的博士和孝廉等的分布,絕大多數跨黃河流域,“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反映了當時人才分布高度集中的實際狀況。

        從公元589年隋朝統一至755年安史之亂,黃河流域又經歷一個繁榮時期。隋唐先后在長安和洛陽建都,關中平原和伊洛平原再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唐朝的開疆拓土和富裕強盛還使長安的影響遠及西亞、朝鮮、日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城市。盡管長江流域和其他地區已有很大的發展,但黃河流域在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國家財政收入中仍占據更大份額。唐朝這一階段的詩人和進士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顯示出文化重心所在。

        從河源到出海口,中華各族人民在黃河流域生活、生產、生存。他們或農,或牧,或工,或商,或狩,或采;或住通都大邑,或居茅屋土房,或鑿窯洞,或棲帳篷,或依山傍水,或逐水草而居。他們的方言、飲食、服飾、民居、婚喪節慶、崇拜信仰,形成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總之,中華文明的源頭是黃河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在黃河流域創造的。中華民族早期主要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行為規范、審美情趣、禮樂儀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思想流派、文學藝術、崇拜信仰,都是在黃河流域形成的,或者是以黃河流域所形成的為主體、為規范,然后才傳播到其他地區。

        黃河,不愧為中華民族的魂。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根

        大量歷史事實證明,黃河曾經哺育了華夏民族的主體,曾經哺育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先民,她的兒女子孫遍布中華大地,并已走向世界各地。

        夏朝的建立和長期存在形成了由各個部族融合成的夏人,又稱諸夏。在商、周時代,人口的主體是夏、諸夏,他們被美譽為華夏(華的本義是花,象征美麗、高尚、偉大),以后常被簡稱為夏或華。華夏聚居于黃河流域,通過周朝的分封和遷移,擴散到更大的地域范圍,并不斷融合殘留的戎、狄、蠻、夷人口。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長城之內的黃河流域,非華夏族都已被融合在華夏之中。

        秦漢期間,華夏人口從中原遷入河套地區、陰山南麓、河西走廊、長江兩岸、巴蜀嶺南、遼東朝鮮。在兩漢之際、東漢末年至三國期間、西晉永嘉之亂后至南北朝后期、安史之亂至唐朝末年、靖康之亂至宋元之際,一次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使華夏人口遍布于南方各地。一部分人口主動或被動遷入匈奴、烏桓、鮮卑、突厥、吐蕃、南詔、回鶻、契丹、渤海、黨項、女真、蒙古、滿族的聚居區,在與這些民族融合的同時,傳播了華夏的制度、禮儀、文化、技藝、習俗、器物,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范圍,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逐漸形成。到了近代,成百上千萬的內地移民闖關東,走西口,渡臺灣,遷新疆,開發和鞏固了祖國的邊疆。至20世紀初,從黃河流域遷出的人口與他們的后裔,已經遍布中國大地。

        在向各地輸出移民的同時,黃河流域也在大量吸收其他地區的移民,特別是來自周邊地區的非華夏移民。匈奴、東甌、閩越、烏桓、鮮卑、西域諸族、昭武九姓、突厥、粟特、吐谷渾、吐蕃、黨項、契丹、奚、女真、蒙古等先后遷入黃河流域,這些民族的整體或大部分人口在這里融合于中華民族的主體之中。

        盡管今天全國各地的漢族人口并非都來自黃河流域,在南方一些地區和邊疆地區其實是世代土生土長的人口占多數,但絕大多數漢族家族,甚至一些少數民族家族都將中原視為祖先的根基所在。顯然,他們所認同的不僅是血統之根,更是文化之根,而這個根就在黃河之濱、黃河流域。

        黃河,不愧為中華民族的根。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天堂mv在线看中文字幕| 催眠医生动漫在线观看| 6一13小幻女|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 伊人青青草视频| 脱了美女内裤猛烈进入gif| 在线毛片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小说| 美女18隐私羞羞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免费在线黄色网址|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图片| 国自产拍在线天天更新91| 一女被两男吃奶玩乳尖|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北美伦理电线在201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网站| 国产麻豆一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日韩剧情片电影网址| 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一级淫片a级中文字幕| 尤物国午夜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理论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 | 日韩视频在线免费|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一区|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国产成人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hd日本扒衣党视频播放| 日本韩国在线视频| 亚洲激情综合网|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a级特黄的片子视频| 中文字幕丝袜制服| 好妈妈5韩国电影高清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