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推動國風“出圈” 傳統美學自持熱度
中新網石家莊4月29日電 題:中國年輕人推動國風“出圈” 傳統美學自持熱度
作者 趙丹媚
青衣高髻的年輕舞者踏著音樂的節拍輕展衣袖,搖曳翩躚中表達出畫中群山層巒疊嶂的意境……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亮相后,引發海內外熱議,也讓更多人對它的創作藍本《千里江山圖》產生興趣。中國傳統美學“出圈”的同時,更多人開始注意“中國風”背后的文化內涵。
如果說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靈感來自于中國古代山水畫,那中國漆畫則是從漆藝中脫胎而出的畫種,二者都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情感聯結,展現了“東方生活美學”。
“中國漆藝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漆畫藝委會副主任姚小乾說,中國是產漆、用漆大國,中國古代漆器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來髹涂。
2008年大學畢業后,25歲的姚小乾開始跟隨被稱為“中國漆畫之父”的喬十光專注于漆畫研究。“恰逢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請喬老師把他的油畫‘翻譯’成漆畫,我也參與了,這也讓我對傳統漆藝到現代繪畫語言的轉化有了初步了解。”
據姚小乾介紹,漆畫以從漆樹上采下的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使用簡單的顏色,運用鑲嵌、磨顯等技法表現豐富的肌理和流動含蓄的抽象美,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雖屬于漆藝的一部分,但姚小乾的漆畫更多以現實生活為題材進行創作。“我更多地把漆畫當成一種藝術語言,來記錄日常所見。”姚小乾工作室的墻上掛著一幅女士肖像畫,正是他根據妻子的一張照片翻制而成。
漆畫畫種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作為獨立畫種參加展覽。“國內以前做漆畫的不多,如今作為獨立畫種,最明顯的變化是漆畫在全國展覽當中獲金獎、銀獎比例增加了。”姚小乾介紹說,近年來,一些高校開設漆畫專業,漆畫類文創產品如手機殼、飾品等亦受到消費者歡迎,民眾對漆畫認知度有了較大提升。
不止漆畫,如今國風文化四處開花,而這背后是以傳統文化為根,進行再創作的成功。
“90后”江又琪是一位美術教師,也是一位巖彩畫愛好者,一年前開始自學巖彩畫。“敦煌壁畫就是古代巖彩繪畫的代表,我是受到蓮羊的啟發開始接觸巖彩畫,覺得應該讓中國原創的東西更新穎起來。”
江又琪口中的蓮羊是某視頻網站知名“UP主”(指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她將巖彩畫的傳統技法加入現代語言,并將自己的創作過程和心得拍成視頻上傳到網上,其中一條關于繪制當代國風仕女群像的視頻,截至目前,僅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播放量就超746萬次。
江又琪說,蓮羊用巖彩給《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的新書繪制過封面,為手游《王者榮耀》中的角色創作過巖彩風格的宣傳海報。“她不是單純復刻或堆砌國風,而是融入當代年輕人喜歡的中國元素,這是我所欽佩的。”江又琪說,現在,除了學習傳統的巖彩畫,她本人也開始嘗試在作品中加入一些自己喜歡的動漫元素。
2021年5月,百度與人民網研究院聯合發布的《百度2021國潮驕傲搜索大數據》顯示,近十年“國潮文化”相關搜索熱度上漲128%。此外,嗶哩嗶哩的統計數據也顯示了相近的結果:有近九成的國風愛好者是Z世代。年輕人已成為最熱衷于傳統文化傳承與復興的群體。
“如今很多年輕人成為國風‘真愛粉’,希望通過我們這代人的努力,讓傳統文化走進更多年輕人心中。”江又琪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