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生活性服務業重要作用
作者:關利欣(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
生活性服務業是指滿足居民最終消費需求的服務活動,涵蓋絕大部分政府承擔全部或部分供給責任的公共服務內容,同時也包括完全由市場供給的個性化、多樣化居民消費以及保障等相關服務,具有規模大、韌性強、后勁足等特征。可以說,生活性服務業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產業載體,是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重要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來,我國生活性服務業蓬勃發展,對優化經濟結構、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居民就業、保障改善民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消費升級趨勢日益顯著,居民消費呈現出由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型的趨勢,生活性服務業將成為新發展階段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最為旺盛的領域。實現生活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就是抓住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點。同時,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是城市化進程中產業結構演化的重要趨勢,是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占比約70%,相比之下,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生活性服務業將成為承載投資和消費的重要領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性服務業就業門檻低,吸納就業人員規模龐大,是我國重要的就業“蓄水池”,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是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抓手。
隨著新興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范圍擴大和居民服務消費潛力釋放,生活性服務業創新步伐加快,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一是空間集聚,一站式綜合服務漸成主流。以購物中心、特色商業街區、便民服務中心等為代表的消費載體發展迅速,促進生活性服務業集聚發展。具體來看,餐飲、娛樂、休閑等服務業態占比不斷上升,購物中心已成為居民休閑消費的重要場所;圍繞核心商圈、居住社區等形成的特色商業街區,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便利化服務;以生鮮超市等業態為核心集聚的城鄉便民服務中心、鄰里中心、社區商業中心等,成為社區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二是業態創新,多業態融合服務涌現。在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趨勢下,傳統零售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逐步融合。零售業態創新步伐加快,超市行業開始探索“生鮮超市+餐飲”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融合;購物中心通過打造主題消費街區、增加體驗型展覽和文藝演出等,發展“商品零售+餐飲+娛樂”多業態融合服務;餐飲業加快與互聯網融合,“線上訂餐+線下配送”的餐飲外賣業態逐漸成熟,餐飲零售化趨勢明顯。
三是模式轉變,線上服務有力推動數字消費。伴隨物聯網、生物識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深度應用,無人便利店、開放貨架、自動販賣機等無人零售新模式迅速發展;電商直播增強了消費者線上購物的實時互動和社交體驗;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等被廣泛接受,逐步成為居民不可或缺的服務需求……這些線上服務模式有力推動了數字消費增長。
此外,隨著市場細分,新興服務需求加速釋放,新消費群體出現,體驗式、悅己型、個性化服務需求增長十分強勁。
這些都充分表明,生活性服務業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但是,也要看到,有效供給不足、便利共享不夠、質量標準不高、人才支撐不強、營商環境不優、政策落地不到位等問題依然是生活性服務業更好發展必須解決的痛點難點。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生活性服務業成為受沖擊較為嚴重的領域,眾多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臨經營困難,亟需加大紓困幫扶力度。同時,產業結構調整、數字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等對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生活性服務業更好發揮有效擴大內需、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和諧、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作用。對此,需順應居民消費升級和新技術發展趨勢,在落實各項紓困解難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出臺政策措施,為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好條件、創造良好環境。
一是需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增強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的能力。應大力推動5G、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在生活性服務業領域的集成創新應用,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快線上線下服務雙向深度融合,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新場景普及應用。
二是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完善政策支持體系上下功夫。落實支持養老、托幼、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完善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提高家政服務業等行業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加計抵減比例;強化信貸支持,鼓勵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為生活性服務業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三是需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切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全面梳理相關政策及標準,進行適度調整、修訂和完善;支持行業協會參與標準制定,考慮將指導性強的地方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體系;順應業態融合發展趨勢,創新監管理念與方式,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增效。
此外,還需建立健全協調機制,深入推進生活性服務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在明確行業主管部門的基礎上,統籌協調行業發展;建立高層次部際協調、聯動的長效工作機制,整合多部門資源,形成工作合力,保障生活性服務業健康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