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筑夢鄉村振興
作者:溫鐵軍
1993年,我第一次到福建省寧德地區屏南縣做農村調研,領略了這里的綠水青山和豐富人文資源。后因課題需要,與屏南結下不解之緣。最讓我感動的,是當地干部群眾熱愛鄉土、敬惜鄉土文化的濃厚感情。帶著這份感情,他們重視文化傳承,發展藝術教育,在以文創推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長篇報告文學《鄉村造夢記》記述了這一實踐的來龍去脈和生動啟示,講述了這些“造夢者”的奮斗故事。
在鄉村振興和鄉村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鄉村造夢記》提出了當前村鎮基層文化實踐面對的一系列共同課題:怎樣因地制宜將地方特色文化轉化為產業發展資源?鄉土藝術教育怎樣賦能創業就業,進而拓寬鄉村發展空間?屏南的成功實踐提供了典型樣本,值得記錄與研究。
在深植傳統文化的當代鄉村,有許多具有藝術潛力的普通人。《鄉村造夢記》以傳記方式聚焦這個群體。屏南文創產業項目策劃人林正碌以教農民繪畫為切入點,開展“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藝術教學活動。不少村民熟練掌握了繪畫技巧,通過網絡銷售作品增加了收入。后來,林正碌又配合龍潭村修復傳統民居,致力于營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居環境。古村落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引來許多熱愛鄉村的人到此學畫、旅游、創業,一幅新時代新農村藍圖在這里徐徐展開。作者真實生動地記錄農民、返鄉創業者、殘障人士以及縣、鄉、村干部通過文創振興鄉村的過程,也夾敘夾議地總結屏南文創產業實踐特色和經驗啟示。
林正碌當年被誤判“五音不全”,他由己及人,想到人們的藝術天賦可能被這種“定性”耽誤。受此啟發,他用接地氣的藝術教育帶動村民“做自己的曲”“唱自己的歌”,激活了人們的創造力。在公益藝術教學活動幫助下,殘障人士沈明輝創作出令藝術家驚艷的《生命樹》系列畫作;原本內向少言的農村婦女陳祥李,靠繪畫找到了自信,提高了收入,生活也明朗起來;熱愛山水與大自然的曾偉跨省定居龍潭村,合伙開起了書店和茶舍……作者總結龍潭村、四坪村發展經驗,啟示我們:鄉村發展文創產業,不僅能夠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是當代鄉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鄉村造夢記》中,不僅有感性的記錄,更有理性的思考。比如論述屏南文創產業發展新舉措、新辦法的相關內容,讓讀者了解到屏南鄉村文創新思路究竟“新”在哪兒。作者在生動記錄文創實踐的同時,還探究了鄉村文創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由此揭示出作品主題:所有經驗的前提,是充分重視和善用在地文化,以我為主、因地制宜地發展文創產業。譬如讓農民成為傳授知識的老師,講解二十四節氣文化和農耕知識,讓城市居民感受農耕之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此思路,在土地原始價值上產生出更高的附加值,產業融合激發出生生不息的內生動力,為那些資源匱乏的鄉村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鄉村文創具有廣闊發展空間?;ヂ摼W時代,信息技術彌補了鄉村在物流、技術、營銷等方面的短板,原來主要在城市里發展的文創產業,今天在鄉村也一樣能夠展開。而且與城市相比,鄉村在地文化更為豐富獨特,這正是創意的源泉?!多l村造夢記》一書的意義,不僅在于揭示文創振興鄉村的時代機遇,更在于總結發展鄉村文創的可行路徑。期待看到更多鄉村文創故事,總結創新創造經驗,為鄉村振興拓寬道路、帶來啟示。
?。ㄗ髡邽橹袊嗣翊髮W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