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 文化香滿城
原標題: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海棠書巷、非遺小巷、文化合作社等文化景觀、服務點在塑造著城市——小城故事多 文化香滿城
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近兩年,淇濱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突出成效,探索出一條獨具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之路。
文化景觀遍布大街小巷
近兩年來,淇濱區堅持“全域統籌、文化引領、突出特色”的原則,在主次干道、街區、游園等重點區域高標準打造書香景觀,海棠書巷、光影智慧小巷、科技小巷等特色小巷已成為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打卡地。
漫步淇濱區海棠書巷,不僅可以偶遇一座座造型別致、不同主題的書屋,還可以欣賞小巷兩側的文化景觀。海棠書巷全長423米,整合各類資源,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建設了新華書店線下店、求知女子書屋、樊登讀書會、核桃書店、作家書屋等6個雅致書店。該巷自開放以來,舉辦了好書分享、詩文朗誦、專家論壇等活動40余次,已成為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要載體。
非遺小巷在梧桐巷與天山路,以動靜結合的方式集中展示了鶴壁市23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遺浮雕形象墻和非遺項目展板均為鋼板材質,以仿古紅銅漆著色,古香古色,大氣穩重。
位于淇濱區紫槐巷的光影智慧小巷,運用5G智能合桿、智能城市模塊、智能家居模塊、激光秀、全息投影、城市燈光小品等數十種光電前沿技術呈現絕美的光影與震撼的音效,致力打造鶴壁夜間經濟的新地標、打卡地。
淇濱區按照背街小巷專項提升行動“一巷一特色”的要求,對大伾巷以懷舊為主題,打造“678”特色懷舊小巷,建設成以鶴壁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特色建筑風格和場景主題的體驗式情景街區。芝麻官小巷則以牛得草和金不換塑造的芝麻官形象為依托,用聲、光、圖等形式再現芝麻官這一經典戲劇人物的生活、工作場景,為市民提供了一個感知傳統民俗文化的場所。
“一刻鐘公共閱讀圈”覆蓋全區
家住萬祥·紫竹苑小區的王女士每個周末都會帶孩子到離小區不遠的桃園公園淇河書屋參加親子活動。“孩子雖然才2歲多,但特別喜歡看繪本,平時爺爺帶她過來看書,周末我帶她參加繪畫、科學實驗等親子活動。”王女士說,淇河書屋成了全家人的休閑好去處。
令她感到驚喜的是,上周末她去萬達廣場某理發店理發時,發現理發店里竟然還“藏著”微書吧。改變王女士休閑方式的淇河書屋和微書吧,都是淇濱區文化和旅游局為擴大服務半徑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間。
“淇濱區作為鶴壁主城區,村改居后的社區轄域范圍較廣,僅靠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難以滿足居民就近體驗文化生活的需求。”淇濱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郭金花表示,針對這一問題,淇濱區聚力打造淇河書屋、微書吧等共享文化空間,形成覆蓋全區的“一刻鐘公共閱讀圈”。
據了解,淇濱區在群眾生活核心區、休閑區和公共服務重點區,規劃建設了20座淇河書屋,書屋或以黨史教育為特色,或以軍事愛國為特色,或以科學技術為特色,或以幸福晚年、親子教育為特色,同時與市、區圖書館借閱系統對接,實現館藏資源共享、信息交互、圖書通借通還,不斷擴大“一刻鐘公共閱讀圈”輻射半徑。
同時,淇濱區還在大型商超、步行街、社區服務中心等人員密集地段且具備市民停留、休息條件的商業門店打造微書吧,滿足公眾不同地段的閱讀需求,打通公共閱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淇濱區還開發“書香淇濱”線上閱讀小程序,創新線上閱讀模式,在全區318個小區、游園、書屋等地點設置“書香淇濱‘網絡悅讀’”二維碼,“即掃即閱、即掃即聽”,迅速實現線下到“云上”的轉變和升級,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務“不打烊”“不停擺”的同時,群眾能夠享受到更加豐富、便捷、實用的文化服務。
淇濱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丁小翠介紹,“書香淇濱”微信小程序不僅實現了內容的無門檻訪問,還定期提供主題化閱讀推薦書單,同時還支持用戶收藏、分享等功能。
與此同時,淇濱區文化和旅游局還通過淇濱文旅數字化微信公眾號,與省、市平臺互聯互通,實現“自下而上”的群眾需求反饋途徑,做到群眾“點單”、政府“配單”。
鄉村文化合作社激發文化活力
為進一步拓展淇濱區大河澗鄉毛連洞紅色教育基地的影響力,大河澗鄉牽頭成立了毛連洞紅色文化研究合作社。合作社由群眾自發組織成立,旨在挖掘、宣傳毛連洞紅色文化。
像毛連洞這樣的文化合作社在淇濱區還有19個,或以書畫為主題,或以非遺為主題……
淇濱區始終將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按照省、市《關于開展鄉村文化合作社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以鄉村文化合作社為切入點,創新建立區級總社幫扶、鄉鎮分社培育、示范性鄉村帶動的區、鄉(鎮)、村三級群眾文化結對模式,切實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
淇濱區由區文化和旅游局牽頭,成立區級總社,依托社區基層文化中心,對城區內的劇團、協會、藝術隊伍和文藝愛好者進行分類整合,建立涉及音樂、舞蹈、書法、朗誦、攝影、美術、戲曲等8項藝術門類聯盟,點對點到鄉村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同時,依托鄉鎮文化站對轄區內56支文藝隊伍進行整合,培育優秀本土文化人才隊伍,挖掘基層文化人才,弘揚鄉土文化,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
淇濱區近兩年積極加強基層文化中心建設,全區10個鄉鎮(街道)、75個村、57個社區全部完成基層文化服務中心“七個一”標準建設。每個村(社區)有一個1000平方米以上的廣場、一座戲臺、一間活動室、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廣播器材、一套體育設施器材和一個宣傳欄等,保障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有場地、讀書有場所。
“在踐行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淇濱區瞄準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創建目標,堅持頂層設計,頂格推進。”郭金花說,淇濱區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淇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寫入淇濱區政府工作報告,納入區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同規劃部署、組織實施、督促檢查。(魯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