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發展:惠及億萬百姓生活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2021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13.1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9倍。自2013年起,中國連續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我國網絡零售店鋪數超過2000萬家,全國約有1/6的市場主體在從事電子商務行業。
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8.12億人。快遞服務業發展迅猛,2021年超過1000億件。
剛剛過去的5月份,北京朝陽區82歲的李奶奶度過了很長一段“足不出戶”的日子。“為了防疫安全,孩子們都不過來了,就我一個人在家。開始心里挺緊張的,不能下樓,日常生活怎么辦?”很快,孫女打來視頻電話,問清楚了奶奶的需要,每周網上下單,快遞到社區,志愿服務送上門。“什么都不缺,心里踏實。”李奶奶樂呵呵地說。
從單純的統計數據來看,李奶奶不能算是中國8.12億網絡購物用戶之一,但她已經實實在在地從中國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中獲益。如今的中國,十幾億消費者的生活和日常,與電子商務緊緊聯系在一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電子商務從快速發展的成長期步入提質增效的成熟期,電子商務深度融入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為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方式,也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也為全球貿易投資注入發展新動能。
電子商務催生出四個“世界第一”
巴基斯坦的粉鹽,保加利亞的玫瑰水,盧旺達的咖啡,斯里蘭卡的紅茶……近年來,多國駐華大使直播帶貨,積極推廣本國產品,不少外國優質特色商品借助電商進入中國市場以后落地生根,成了“網紅”,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的跨境電商“買”全球,也“賣”全球。越來越多的跨境電商產品,通過“打飛的”的方式從世界各地飛到中國,也從中國各地飛向全球。
世界第一網絡零售市場、世界第一網購人群、世界第一快遞服務業、世界第一移動支付規模……十年間,中國電子商務跑出加速度,“網絡零售、跨境電商、移動支付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線上線下消費加快融合,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深刻改變了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
2021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突破10萬億元大關,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接近四分之一,網絡購物已經成為居民消費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持續提升;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為1.98萬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出口同比增幅達24.5%。截至2021年6月,我國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為3.84億,占網民整體近40%。根據商務大數據統計,全國重點監測電商平臺直播超2400萬場。
電子商務交易額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電子商務在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催生數字產業化、拉動產業數字化、推進治理數字化的重要引擎。
電子商務創新升級不斷加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2019年以來,我國成為全球最大專利申請來源國,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領域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第一。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更優更強,中國電子商務企業占據2020年電子商務企業全球市值前5名中的4席。電子商務成為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推動智能制造、傳統零售轉型、服務業線上線下融合成效顯著,線上線下相互依托、融合發展成為新常態。
乘上電商“翅膀”致富奔小康
柑橘、辣椒、土豆、柚子……這些不起眼的鄉野土貨,借助電商平臺,搖身一變成為供不應求的“網紅”產品……重慶市秀山縣通過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將地處偏遠的劣勢和自然資源較好的優勢進行互換,促進產品變商品、勞動變勞務、收成變收入。
秀山縣地處武陵山區腹地,有著“一腳踏三省,三省共一城”的特殊區位,是一代文豪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受地理條件限制,武陵山區,7800余種農特產品僅有600種變成了商品,絕大多數在大山中“沉睡”。近年來,貧困對象乘上電商的“翅膀”逐步脫貧致富奔小康,農村電商成為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
“通過電商,我的臍橙賣出了好價格,直接增收了10萬多元。靠傳統的銷售,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秀山縣雅江鎮的臍橙種植大戶王成剛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臍橙,還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麻雀坡臍橙”。過去5年,秀山縣累計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705億元、網絡零售額136億元,賣出價值64億元的農產品及加工品,發出1.1億個快遞包裹,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近年來,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原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支持1489個縣,對832個脫貧縣實現了全覆蓋。經過持續努力,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成效。
農村電子商務拉近了農民與市場的距離,讓農村產品可以賣得更遠、賣得更好,更加重視品質和品牌,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累計帶動618.8萬脫貧農民增收。農村電商吸引了一批農民工、大學生、轉業軍人返鄉創業,促進了農民創業就業。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網商(店)達到1632.5萬家。網購成為農民生活常態,越來越多的服務和商品通過電子商務進入農村,改變了農民的生活和消費習慣。農村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推動農村物流網絡設施布局加快完善。
跨境電商為全球貿易注入新動能
進口業務量從平均一天300單到超過10萬單;進口商品從母嬰用品擴充至美妝、食品、運動產品、寵物用品等等;商品來源從幾個國家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跨境電子商務率先在杭州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全國首個跨境電商產業園、首個綜合試驗區,都在這里誕生。
國內消費者“買全球”帶來更加豐富選擇的同時,跨境電商出口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為中國制造“賣全球”開辟新通道。作為長期參與跨境電商業務的一線關員,錢江海關駐下沙辦事處跨境電商監管一科四級高級主辦金涵見證了跨境電商新業態“從無到有”,暢通“買全球,賣全球”新通道的全過程。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發生了重大變革,跨境電商從無到有快速發展。”盛秋平表示。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跨境電商這一新業態正持續展現出強勁活力。據海關統計,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5年增長近10倍,2021年規模達到1.92萬億元,增長18.6%。目前,在跨境電商綜試區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備案的企業已經超過3萬家。跨境電商企業通過打造要素集聚、反應快速的柔性供應鏈,更好滿足了海外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
我國跨境電商持續快速增長。從2015年至今,國務院先后六批批準設立了132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已覆蓋全國30個省區市。2018年,我國創新出臺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政策,并逐步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31個省區市。商務部會同各部門和各地方,向全國復制推廣了近70項成熟經驗和創新做法,我國還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世貿組織、G20、APEC、國際海關組織等多邊場合提出中國方案,并與23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
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表示:“全國海關積極促進外貿新業態有序發展,‘網購保稅進口’‘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等監管模式,滿足了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需求,使‘買全球’‘賣全球’成為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