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嶄新意境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藝術創新始終與科技進步互為支撐、完美融合、交相輝映,伴隨著時代大潮,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在藝術融合科學、當代水墨語言創新的藝術實踐中,尹毅做出了獨具特色的探索,呈現出個性化的藝術語言。
尹毅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聚焦水墨畫探索,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對于繪畫方式、技法、材料與工具的研究。一如畫家于希寧所評論的,尹毅的水墨畫技法是嶄新的、多變的,表現出的藝術效果是豐富多彩的,他的這些作品構圖嚴謹、章法別致、清新淡雅、空寂超塵、朦朧含蓄、如夢如詩。
步入新世紀以來,尹毅經常大隱于“實驗室”中,埋頭于水墨畫新材料研究及其作品當代性與多元化探索,不僅接續了20世紀80年代劉國松、周韶華等人的現代水墨畫新技法發展脈絡,而且從“藝術+科技”的新角度、新高度拓展當代水墨藝術。特別是由他擔任課題負責人所主持實施的“中國畫新材質新技法研究”“中國傳統繪畫材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科研項目,為豐富水墨藝術語言,增強其表現力、提升水墨畫種的整體品質作出了貢獻。
從“創作室”走入“實驗室”,尹毅步入了畫種優化研究這一美術科研的冷門地帶,他從繪畫方式與材料切入思考,調動光學、化學、材料學等專業的技術手段,進行了大量的水墨材料特性論證及其藝術效果分析比對。在優化繪畫顏料及其載體的同時,結合個人的創作實踐,以“筆墨奇變”“藝境墨韻”“質感之美”“空間之美”“光感之美”等為特定目標及作品分類,取得了科研與創作的雙豐收。尤其是尹毅的藝術語言創新實踐之一:《富春山居再創》系列作品,包括創作完成的水墨卷(長度17.4米)、青花卷(長度13.5米)全卷,以及春雨卷、書寫卷等局部畫卷,還有即將完成的夏夜卷、秋色卷、冬雪卷、云霧卷、抽象卷等,是一個大工程,每卷的創作過程往往都需要兩三年時間。各卷均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基本圖式上進行“再創”,都是從不同季節、不同時辰的角度變換了畫面中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意境,而且采用了不同繪畫材料、技法與藝術語言風格,描繪了豐富多彩而又多變的客觀世界,給當代人提供了一種“筆墨當隨時代”的視角。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藝術+科學——尹毅繪畫科研作品展”上,通過水墨奇變、藝境墨韻、經典重塑、融美創新、科研成果五個展區不同風格式樣的100余件繪畫作品和科研成果展示,觀眾可以看到藝術家研究當代水墨語言風格與時代特色,深入挖掘藝術融合科學的資源,將多種新材料、新畫法相互滲透,在拓展當代水墨的創作形式、豐富水墨藝術的審美內涵、創造水墨世界的新意境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同時還可以看到他致力于藝術生態研究和藝術品鑒證科研,為“讓科學的陽光普照藝術的天地”所付出的努力。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馬鋒輝表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呈現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尹毅既是美術家,也是藝術科研專家,他長期出入于畫室、實驗室兩種環境,在藝術與科學的雙向驅動下進行創作與科研,精心創作和學習,不斷提升繪畫功力與藝術修養,并以科學思維的頭腦結合創作實踐,另辟蹊徑再創水墨藝境。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劉萬鳴說,透過尹毅的作品可以看到,他沒有偏離中國畫的本體語言,但是他采用一種有別于古人的新材料,甚至有些材料是他親手制造出來的,這點難能可貴。在當下中國畫家中,尹毅具有一種探索性,這種探索性更深層、更巧妙地為內容服務,在新技法、新材料、新理念的作用下,營造出全新的藝術境界。
(作者:于園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