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清華與名城四十周年”論壇在清華大學召開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22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建立40周年。近日,“傳承與創新·清華與名城四十周年”論壇在清華大學召開,27位名城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回顧名城保護工作的歷程和成就,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研討了名城的挑戰與未來。
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與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主辦,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華清安地建筑設計等支持協辦。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在致辭中表示,在新中國建立的重要時期,清華大學建筑學科創立者梁思成先生關于北京城的保護工作精神,是我國歷史城市保護的重要思想源泉,也是清華建筑學術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清華大學建筑學科以張杰、呂舟教授為代表的眾多學者專家,仍然在歷史文化保護領域上下求索、辛勤耕耘,在學術研究、課程教學、工程實踐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巨大成績,也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遺產保護輸送了大量人才。
在題為《名城保護40年回顧與展望》的報告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回顧了名城保護制度成立40周年以來,保護制度日臻完善、保護理念與時俱進、保護力量創新不斷、保護對象不斷擴充、保護經驗日趨豐富的歷史成就,總結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思想認識有偏差、保護內容碎片化、保護方法不科學、活化利用不充分、監督管理欠力度的等問題,提出了在未來工作中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核心任務、聚焦重點工作的建議。
在題為《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的報告中,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與大家共同學習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他指出,“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推動著區域、城鄉、陸海、地上地下的統籌,為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格局。
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副司長鄧超表示,名城是文物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名城制度是文物保護法律體系的基礎性制度。他從完善頂層設計、堅持價值優先、整體性保護、推動活化利用、落實督察監管等方面,闡述了歷史文化名城中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新進展。最后,他提出要繼續加強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同賡續歷史文脈。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鐘舸教授與清華同衡霍曉衛副院長共同主持圓桌討論環節,主題為“名城的挑戰與未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工業遺產學部主任劉伯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名城處處長胡敏等嘉賓參加了討論。
在論壇的總結發言中,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袁昕院長表示,遺產保護的優劣在于我們對待遺產的態度,若我們對立保護與發展,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發掘城市文化和歷史遺產價值,讓遺產活起來,這對城市品味的提升至關重要。他指出,未來要以更長遠的歷史觀去看待保護與發展的問題,應該從名城保護走向對每一座城市遺產與文化的保護、發揚、傳承和塑造。(李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