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發展倡議為非洲發展提供機遇
作者:馬漢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倡議一經提出,即引發世界各國熱烈反響。
2022年6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鄭重承諾,中國將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把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級為“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在30億美元基礎上增資10億美元;將加大對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的投入,支持開展全球發展倡議合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恐怖主義、極端天氣等影響,非洲的貧困和經濟脆弱性加劇,多國面臨陷入“過度負債”的風險。非洲開發銀行指出,2022年非洲需要約4240億美元才能控制疫情造成的損失,進而推動經濟復蘇。全球發展倡議為非洲國家破解經濟發展瓶頸帶來重要機遇。
高度契合非洲發展需要
非盟《2063年議程》提出到2063年非洲要達到的7個愿景及20個具體目標。其中一個目標是要過上高質量的生活。以2013年為基礎,2013年非洲人均實際GDP為2584美元,原本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3204美元,但實際只達到2618美元。殘酷的事實是,過去8年,非洲人均實際GDP幾乎沒有增長。另外,2013年非洲的實際失業率是11%,原本預期到2021年會降低到9%,但實際情況卻高達15%。過去8年,非洲的失業率不降反升。一言以蔽之,非洲離過上美好生活的目標越來越遠,雖然宏觀經濟總體增長尚可,但并未實際改善民眾生活。全球發展倡議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可以為非洲“有增長、無發展”的困境提供政策思路。
為推動非洲發展,國際社會提出了大量倡議。但很多倡議要么停留在紙面,要么“雷聲大、雨點小”,非洲人民實際獲益很少。去年6月,七國集團峰會提出所謂的“重建更美好世界”計劃,號稱要投入40多萬億美元,滿足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沒等計劃落地,今年的七國集團峰會又提出所謂“全球基礎設施伙伴關系”,目標是在2027年前為發展中國家提供6000億美元基建資金。顯然,前者已經成為過去式,而后者的前景如何,依然是一個大大的問號。美國提出的一個個所謂倡議及“伙伴計劃”,既無落實年限,又無啟動安排。考慮到美選舉政治,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數字游戲”。
而全球發展倡議強調行動導向,既反映了當前國際發展合作行動力缺乏的事實,也高度契合非洲人民的需要。中國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級為“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在30億美元基礎上增資10億美元。這雖是一小步,卻邁出了以自身實際行動推動國際發展合作落地的一大步。
精準切中非洲發展痛點
全球發展倡議高度契合非洲國家發展優先關切。全球發展倡議聚焦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八大重點領域。這八大重點領域正是非洲國家發展中面臨的最迫切、最頭疼的難題。《2063年議程》確定了非洲發展的核心框架,包括非洲農業綜合發展計劃、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計劃、非洲礦業愿景、非洲科技創新戰略、非洲內部增長計劃、非洲工業化發展加速計劃等。全球發展倡議提出的八大領域幾乎囊括所有非洲亟須發展的優先領域。這八大重點既立足當下,又著眼長遠,既強調民生需要,又著眼國家發展的長期驅動力,既強調傳統領域的發展,又突出新興領域的機會,真正詮釋了什么是發展優先。
長期以來,發展資金不足始終是制約非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障礙。受美西方控制的多邊金融機構一直是非洲獲取發展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正是這些機構不斷榨取非洲發展成果,導致非洲深陷債務陷阱。據統計,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債務從1970年的20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3310億美元,增加了165倍。同一時期,30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償還債務金額已經達到了其1970年所負債務金額的217倍。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曾承認,盡管發達工業國家在雙邊和多邊援助上花費了大量資金,但從非洲流向發達工業國家的資本要大于發達工業國家向非洲提供的援助。
美西方制造了非洲的債務陷阱,卻甩鍋中國。非洲國家對此表示反感并予以駁斥。去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尼日利亞,表示非洲國家或存在對現有合作國家的“債務依賴問題”。對此,尼日利亞外交部長反駁稱,該國不存在美方暗指的對中國貸款的依賴問題。事實上,美西方抹黑中國純粹是欲蓋彌彰。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49個有數據可查的非洲國家共計6960億美元的外債中,借自多邊金融機構和私人金融機構(不含中國,下同)的合計約占四分之三。近期,英國慈善機構“債務正義”對24個債務負擔最高的非洲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這些國家未來7年向私人金融機構和多邊金融機構的債務償付中位數分別為32%和35%。西方私人金融機構的貸款平均利率幾乎是中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兩倍。
除了在非洲制造債務,美西方國家還將其官方發展援助戰略化和政治化,導致援助的發展屬性讓渡于援助國本國的利益考量。據統計,盡管近年來經合組織國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總額有所增加,但流入低收入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資金卻有所減少,2020年僅為250億美元,較2019年實際減少3.5%。此外,美西方還將官方發展援助工具化、武器化,借以“敲打”發展中國家。今年5月,在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高級別視頻會議舉行前夕,美國向多家聯合國發展機構施壓,阻撓有關人員與會,威脅“縮減供資”。
與之相對,中國則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推動國際社會加大對非融資支持,不讓非洲國家掉隊。為緩解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融資困難,中國按照二十國集團的共識,全面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在二十國集團成員當中緩債金額最大。不僅如此,中方有關非官方金融機構也參照緩債倡議條款采取了緩債行動,這在二十國集團國家當中并不多見。中方還同有關成員一道,在債務處理共同框架內開展了對部分國家的個案債務處理。中國采取的上述舉措,為緩解相關國家債務負擔發揮了積極作用。另外,根據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通過的《達喀爾行動計劃(2022-2024年)》,中方還承諾向非洲金融機構提供100億美元授信額度,重點扶持非洲中小企業發展;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發的特別提款權中拿出100億美元,轉借給非洲國家。全球發展倡議強調擴大發展融資,就是呼吁國際社會真正重視非洲國家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問題,掏出真金白銀,切實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避免“承諾赤字”。
中非合作助推倡議落實
當前,中非合作已經成為南南合作的標桿和典范。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余年來,助推中非關系實現從“新型伙伴關系”到“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再到“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三級跳。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上,中非雙方共同制定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決定共同實施“九項工程”。目前,中方穩步推進“九項工程”有關援助舉措在非落地,在各發展領域已遴選出一批重點推動合作項目,現已完成超過30個援助項目立項,并克服疫情影響,推動援建非洲疾控中心、贊比亞利維·姆瓦納瓦薩醫院、布隆迪胡濟巴濟水電站等重點項目順利實施。
除中非合作論壇外,中非共建“一帶一路”也取得大量成果。截至2021年底,53個同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中,有52國以及非盟委員會已經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幾乎在非洲實現了“一帶一路”合作的全覆蓋。中非合作論壇和“一帶一路”兩大平臺為全面推進中非在全球發展倡議八大重點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通過的《達喀爾宣言》明確指出,非洲國家歡迎并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顯然,中非合作推動全球發展倡議落地已經走在國際社會前列。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全球發展倡議旨在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再出發,推動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是中國提供給世界的公共產品,是對全球發展合作的再動員,這一倡議與“一帶一路”等倡議一樣,都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面對百年變局和時代需要提出的中國方案,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全球發展倡議不尋求取代誰,更不尋求地緣戰略目標。全球發展倡議與非洲發展需要高度契合,充分說明了倡議對全球“發展赤字”的深情關切,對南北鴻溝的深深擔憂,對發展議題被邊緣化的高度警惕。中非務實合作的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并且必將繼續證明一個事實,那就是全球發展倡議將為非洲乃至全球發展不斷提供“附加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