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擁有更先進的高速飛行器——記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教授易仕和
夏日的清晨,陽光透過窗子灑滿桌面。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教授易仕和正在辦公室伏案工作,電腦前攤著幾本材料,旁邊是厚厚一摞書,書角一側微微上翹。
正值暑假,校園里安靜了許多。易仕和卻并未給工作按下暫停鍵。他的日程依舊安排得很滿:出差、開會、做實驗……30多年來,這已成為他科研工作的常態。
投身高速飛行器基礎創新研究領域以來,他帶領團隊為戰而研、不斷創新突破,取得了多項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就是希望我們的軍隊能擁有更先進的武器裝備。”易仕和說,“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海灣戰爭爆發那一年,易仕和研究生畢業。“高科技武器”徹底改變了現代戰爭的面貌,易仕和也深受觸動,帶著“以身報國”的信念,他來到國防科技大學工作。
漸漸地,易仕和在教學與科研中作出了一些成績。為了進一步支持他的研究工作,學院專門建設了航天空氣動力學實驗室。
有一年8月,實驗室一座風洞的主氣路管道在安裝時遇到難題,狹小的施工環境中,沒有合適的工具搬運一根長達10米、重達1噸的不銹鋼管道。悶熱的工作環境中,易仕和指揮大家動手將鋼管搬運至安裝位置,汗水浸透了每個人的衣服。
為了盡快獲得高速飛行器實驗數據,易仕和帶領團隊長時間鉚在實驗室里。“這個研究領域能不能出成果不好說。”當年,易仕和將研究方向聚焦在高速飛行器基礎創新研究上時,身邊不少人這樣提醒他。但易仕和認為,“這是和打贏未來戰爭密切相關的領域,為戰斗力服務是我們的科研使命。”
然而,擺在他面前的是一道世界性的難題:高速飛行帶來的嚴酷高溫輻射和光學畸變,如同罩在高速飛行器“眼前”的迷霧,使其無法看清前方目標,該如何解決?
“能否采用經過特殊設計的低溫氣體來消除影響,就像一層‘氣簾’覆蓋在飛行器表面……”易仕和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然而,試驗測試做了一輪又一輪,得到的結果卻不斷否定這一想法,研究仿佛進入死胡同。
一天,大家還像往常一樣加班,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導致實驗室停電,大家只好提前下班。回家途中,車輛前擋風玻璃起霧,易仕和習慣性地按下吹風開關,就在那一剎那,一個靈感閃現:高速飛行器“眼前”的迷霧可否用氣流“吹走”呢?
易仕和理清思路后立馬調轉車頭,同時給團隊成員打電話:“趕緊回實驗室。”黑暗中,他們借著手機電筒照明討論方案。來電后,又在實驗室計算了一個通宵。
根據計算結果,團隊馬不停蹄地開展研究,細致的數值仿真和實驗測試結論驗證了易仕和的想法,他們很快找到了突破方向,迎來了勝利曙光。
易仕和的學生們說,導師就好像一臺馬力十足的“永動機”,每天早上8點之前到辦公室,晚上11點以后離開,從未享受過寒暑假……30多年來,一直堅持這樣的作息,“沒有異常堅定意志的人很難做到”。
“最怕跟他一起出差,他總會定最早的航班去,即便晚上八九點結束工作,也要查詢有沒有返回的航班,只要有,絕對會趕回學校,一分一秒都不想浪費。”學生丁浩林忍不住“吐槽”導師。
正是這樣夜以繼日地攻關,易仕和帶領團隊在新一代高速飛行器基礎創新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突破,在“打贏”的路上交出了眾多硬核的成果。
暑假期間,易仕和團隊的研究生們排好了值班表,實驗室里每天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易仕和經常去實驗室給學生答疑解惑,“這些學生聰明得很,都是創新的好苗子”。
投入科研工作以來,易仕和的主要精力都用在自主創新上,他帶領團隊研究的都是“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前幾年,他把研究重點放到提升高速飛行器的打擊精度上。但要開展這項研究,首先需要一臺能夠捕捉高速飛行器流場動態的超高速相機。
團隊耗時半年多,考察多家單位,購置了一臺號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超高速相機,現場測試時卻發現,在激光光源條件下,商用相機無法實現清晰超高速成像,大家一籌莫展。
“既然買來的不能用,我們自己做!”易仕和下定決心。
在他的帶領下,一群研究空氣動力學的小伙子開始了“跨界之旅”。憑著一股子鉆勁兒,大家沒日沒夜地干起來。僅用半年,他們就設計出一款適用激光光源的超高速相機,以每秒百萬張圖片的速度,清晰記錄下高速飛行器流場的動態時空演化歷程。
“最先進的儀器設備永遠買不到,只能靠自己造出來。”實驗成功的那天,易仕和感慨說。
在易仕和的帶領下,多年來,團隊瞄準本領域科技前沿,填空白、補短板,不斷攀登科技強軍高峰,他們突破多項核心關鍵技術,捧回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
截至目前,團隊的創新成果已在多家航空航天工業部門和部隊單位得到廣泛應用,為新型武器裝備研制作出重要貢獻。
如今,年過半百的易仕和每天依舊奮戰在科技創新一線,他說:“國家和軍隊還有很多關鍵技術等著我們去突破,自主創新的步伐一刻不敢停歇,‘戰斗’才剛剛開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裴楠 通訊員 張照星 顧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