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祺:8000萬粉絲“跨文化”交流 共筑網絡社會文明
中國青年網天津9月1日電(記者 劉尚君)在短視頻的窗口里,一群在中國生活的外國青年去采訪、去體驗、去記錄、去傳播,讓中國當代的發展成果、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借船出海”,在世界青年的眼中“火熱”起來,并在全網收獲8000萬粉絲。
這,是種怎樣的體驗?
@歪果仁研究協會聯合創始人劉祺說:“我們改變能改變的,真的慢慢改變了很多人。”
@歪果仁研究協會自2016年在北京創立以來,通過長期在網絡上發布短視頻、測評賬戶、直播帶貨等新媒體形式,關心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也幫助外國青年了解真實的中國文化生活,從而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劉祺表示,跨文化是@歪果仁研究協會的內容優勢,“我們對它更核心的理解是,打破過去因為傳播不暢給國家帶來的刻板印象,破除信息繭房。比如,在前互聯網時代,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大多數是熊貓和中國功夫,中國人也在單一的視角中為外國人下定義,嚴謹的德國人、浪漫的法國人等等……我們現在想做的是通過‘歪研會’這個賬號,用當代自媒體的方式,去除對某一群體的固化標簽。”
目前,超過5000個視頻在@歪果仁研究協會的海內外平臺矩陣上傳播,涵蓋街頭采訪、記錄片、vlog等多種形式,隨著團隊社交媒體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平臺對內容的打造也從“有趣的生活化”向“時代的深度化”轉變。
劉祺介紹,如何在國際傳播中展現中國當代發展成果,是近兩年@歪果仁研究協會正在探索和創新的領域,“我們發現,中國當代發展成果在國際傳播比較‘冷’,不是概念的‘冷’,是傳播形式和內容上的‘冷’。”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在@歪果仁研究協會 的內容生產端,團隊會根據每一期的主題開展“頭腦風暴”,結合彈幕熱點、觀看數據尋找關注度較高的話題,前期進行扎實的資料調研,后期堅持深入基層走訪拍攝,力求不斷拓寬視頻的制作形式與傳播路徑,讓中國發展更立體、更真實地被看見、被理解。
得益于逐漸被打開的創作思路,劉祺和他的團隊挖掘到了許多新奇發現。
他們聚焦中國供應鏈出海,將中國許昌的假發村與非洲連接在一起,“非洲85%的假發是從中國進口,只要帶假發的非洲人,一定有一頂是中國制造”;他們受到紀錄片《美國工廠》的啟發,自創自導記錄片《中國工廠》,駐扎在山東的鋁制品廠,觀察記錄中國工廠的組織形式;他們與新疆的百姓同吃同住,展現新疆普通牧民家庭的真實生活。4期視頻在海外平臺的播放量超過200萬,收獲了2萬余名外國網友的評論,劉祺還記得,“有一個英國小伙看了視頻留言,他想放棄外賣員的工作去新疆放羊、種棉花。”
從這些視頻中不難看出,在跨文化理念的推動下,劉祺和團隊站在“他視角”,把目光轉向外賣員、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街頭的小商小販、留學生等群體,“他們在生活中廣泛存在,但我們很少在海外聽見他們的聲音,我們始終在做的,就是把他們的真實聲音補全,展示不同視角下不同人所關切的問題,希望以此打破中國人在海外的刻板印象。”
劉祺表示,跨文化交流是當代青年開放迎接世界的重要方式。他借用“鏡中我”的社會學概念加以闡釋,“人對于自我的定位和認知,不是單純來自自我,而是來自外部環境的反饋,對外環境的定位是什么樣的,鏡子中形成的自我就是什么樣。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本身就是找到鏡子中的中國是什么樣的、外國是什么樣的,通過外界的評價和真實體驗,打破中國人對世界的刻板印象,也打破世界對于中國的刻板印象,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青年人不斷看到世界、平視世界,如此就形成了豐富的青年群體畫像。”
在網絡直播的浪潮中,@歪果仁研究協會正在構建自己的MCN機構,旗下30余位在中國生活的外國友人利用形式新穎的鏡頭語言,持續推進跨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劉祺表示,網絡社會文明也是全球化的,未來,@歪果仁研究協會將繼續在海內外營造建設網絡文明的氛圍,推動中國形象的國際傳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