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不負厚望,北師大師生暢言從教信念、育人志向——
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編者按: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北京師范大學建校120周年和第三十八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該校“優師計劃”師范生回信,對青年學子提出殷切期望。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在北師大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也給全國師范生乃至整個教育界帶來巨大鼓舞。我們邀請北師大師生代表講述學習總書記重要回信的心聲感懷,并結合親歷,暢敘“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的不懈追求與堅定志向。
【一線講述·學子心聲】
堅定返鄉從教的師范夢想
講述人:北京師范大學“優師計劃”物理學專業定向就業師范生 楊皓博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我心中萬分激動,更加堅定了一直以來返鄉從教的師范夢想。
我來自四川大巴山里的一個小鎮。初中時,父母把我送到四川綿陽讀書。正是這一段跨地區的求學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家鄉和綿陽基礎教育的差距,也讓我萌發了長大后返鄉從教的理想。于是,去年六月我報考了北師大“優師計劃”。
今年暑期,我有幸成為一名尋訪者,從北師大珠海校區來到北京,拜訪教育學家顧明遠先生。先生知道我是“優師計劃”學生后,對我講起當年他從蘇聯留學歸來到北師大附中任教的經歷。我心生感佩:那個年代留學歸國,還能潛心在中學服務數年,這是一種多么強烈的教育情懷啊。
在錄制授課場景時,顧先生原本只需上一小節課程,但93歲高齡的他堅持給我們上了一堂完整的課。先生在黑板上寫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這是顧先生踐行一生的教育信條,將激勵我不斷努力,成為一名真正的師者。
作為一個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孩子,我深知教育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地區的重要性。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我會腳踏實地、刻苦學習,不負總書記殷切囑托,不負學校悉心培養,學成之后返鄉從教,努力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
講述人:北京師范大學“優師計劃”生物科學專業定向就業師范生 張然
我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初中時,班主任江老師對我影響很大。當時,班里有些同學英語基礎薄弱,江老師每個周末都會利用休息時間為他們進行輔導。在她的努力下,全班英語成績有了明顯提升。讓我更加感佩的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江老師是響應國家號召,從武漢來到祖國西北的。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孩子更要反哺這塊土地。于是,報志愿時,我選擇了“優師計劃”,決心成為一名像江老師一樣的好老師。
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這一年的學習生活中,我收獲了很多,也更明晰未來的從教之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上學期的教師素養英語課。這節課要求期末時每人用5分鐘講授自己學科的一個知識點。盡管我已準備很長時間,可在講述中還是磕磕巴巴,緊張得前言不搭后語。可見,上好一堂課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盡管我離合格的教師還有很大距離,但我堅信,在老師們的幫助帶動下,我一定會不斷完善自我,向一名優秀教師的水準靠近。
我希望畢業回到家鄉,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為新時代教育事業貢獻力量。我也想向家鄉的學弟學妹們推介“優師計劃”,希望更多有志于從教的同學加入我們,教書育人,托舉祖國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
【一線講述·教師感言】
這是對師范教育和人民教師的關愛
講述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林崇德
習近平總書記給我校“優師計劃”師范生回信,讓我十分激動。作為一名接受過5年師范教育,曾經在基礎教育戰線工作過13年,如今又在師范高校工作了44年的老教師,我深深體會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北師大的關愛、對師范教育的關愛、對人民教師的關愛。
1960年,受上海中學班主任的影響,我把高考的全部志愿都填報了師范,并以優異成績考上第一志愿——北京師范大學首屆心理專業。五年本科學習,讓我接受了規范的師范教育,使我立志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當一名好教師。
1965年我大學畢業時,心理專業學生不能對口分配,我先后到北京朝陽區兩所基礎薄弱校從教,做班主任、教課、當校辦廠長、主持教育教學工作,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生。
伴著改革開放春風,北師大重新興辦心理學專業,把我調了回來。我按黨的教育方針要求,在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過程中,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尤其在師范教育中,我把心理學看作培養師范生心靈的重要內容,力求讓他們走出北師大時,具備構建教師與學生之間心靈橋梁的能力。
這些經歷,讓我在聽到總書記對“優師計劃”師范生的勉勵時,共鳴強烈!
師范教育,傳遞給學生的不僅是文化知識、教學技巧,還有師德師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既是北師大的校訓,又是師范教育中培養師德師風的總綱領。我在多年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提出了“培養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的教育理念。我會認真貫徹總書記在回信中對師范教育和“優師計劃”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有生之年,為我國師范教育獻出一份余熱。
為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培養好老師
講述人: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助理、未來教育學院院長 鄭國民
作為一名從事中小學教師培養工作的教師,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給我校“優師計劃”師范生的回信,我無比激動,思緒一下子回到了2014年教師節前。
那是在北師大教九樓一間教室,當時我正在和來自貴州的50位小學骨干語文教師進行研討,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教室,和他們交談、對他們提出勉勵。2015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還給“國培計劃”(2014)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全體參訓教師回信,勉勵他們“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為培養更多師范生,特別是加強中西部地區教師培養工作,2019年我校在珠海校區開始建設未來教育學院、樂育書院、弘文書院,探索與卓越教師目標相適應的“學院+書院”協同育人模式。我非常幸運地參與了這項工作。2020年我校首設“志遠計劃”,為當時尚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定向培養語文、英語、數學教師。在此基礎上,從2021年開始與其他師范院校一同實施“優師計劃”,致力于為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培養和輸送高水平教師,改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隊伍質量。
未來教育學院承擔著本科公費師范生、“志遠計劃”和“優師計劃”學生以及教育專業碩士生博士生培養工作。學院與書院協同合作,努力造就一批具有遠大的教育理想與情懷、持續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寬厚的學科基礎、優異的交流合作與領導力、開闊的國際視野與競爭力、勇于面對變革并大膽探索的創新型卓越教師。
在本科師范生培養方面,我們積極探索改革教師教育課程。比如,充分發揮我校在語數英、理化生、史地政等學科的優勢,同時,從大一起開設“名師名校長引領”“智慧課堂教學實驗”等課程。從入學到畢業,每位本科師范生都有兩位導師——中小學一線教育教學名師和我校教師,共同指導其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實踐。
作為師范生的必修課,每位學生都要到脫貧縣進行教育實踐和調研。今年暑假,1000多名學生奔赴脫貧縣調查我國基礎教育現實,增強從教信念和責任擔當。另外,“教育領導力”“項目式學習”等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使其未來不僅能做好本職工作,還能帶動一個學校、一片區域的教育教學改革,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領頭雁”。
他們望向家鄉的明眸激勵著我
講述人: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學院青年教師 張舒
2020年6月,我從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畢業,在北師大珠海校區開啟了新的人生篇章。
2021年春,我承擔師范生專業課《教學觀摩與研討》。課堂上,學生們觀看特級教師教學視頻,討論教學中的設計和方法,在學生和教師的角色之間反復轉換,從而更好地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真諦;他們模仿、嘗試、自己設計授課,互相討論、反思教學。課下,他們常常問我,“老師,到底如何才能把學生教好”“如果學生討厭數學怎么辦”……不滿20歲的他們,對成為一名老師充滿好奇和期待。
轉眼間,經歷了暑期教學實踐回到課堂,“小老師們”有了更多體會。他們告訴我:“將來我想設計一些新課程,把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學得更立體”……
看著他們從小心翼翼地走上講臺,到落落大方地提出教學理念、展示教學才能,我深刻感受到:我是他們的老師,他們更是我的“老師”。他們的每一步成長,就是我的成長。他們那望向家鄉的明眸、“為未來創造更好教育”的信念、成為卓越教師的追求,都在不斷激勵我勤學慎思。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北師大“紅色師范”優良傳統的浸潤下,我們將奏響新時代師范人的最強音!
校訓讓我內心篤定、目標清晰
講述人:北京師范大學2011屆公費師范生、青海省海北州剛察縣寄宿制民族初級中學教學副校長 王明
母校建校120周年當天,我早早守在電腦旁,想再看一看校訓碑、教九樓、圖書館、敬文講堂,追憶讀書時或風趣幽默、或深邃博學、或嚴格方正的先生們……
當聽到習近平總書記給母校“優師計劃”師范生回信時,心中涌動的那團火讓我激動不已。2007年我跨入北師大,成為首屆公費師范生;2011年,我回到大湖北岸,站上三尺講臺。現在,我從總書記的回信中,進一步明晰了作為新時代中小學教師的方向與使命。
母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激勵著一代代師范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教11年來,我積極參加校內外聽課、培訓活動,大量查閱資料,反復修改教案……季節交替時,我準備板藍根、感冒沖劑,提醒每個學生預防流感;臨近中考,我為畢業生發放考試套裝,加油助威;不論路途遠近,我按時家訪始終如一……11年來,我經歷了青澀緊張和手足無措,但始終沒有忘記初心與使命,獲得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遙望蒼蒼瓦顏山、綠綠沙柳河,我心中的目標清晰篤定——我是剛察草原的孩子,我會繼續秉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為國家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王斯敏、張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