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風采】廷·巴特爾:科學放牧護草原
【二十大代表風采】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瀟
初秋時節,內蒙古草原進入牧草收獲季。天剛蒙蒙亮,黨的二十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牧民、黨支部原書記廷·巴特爾便早早起床,駕駛著打草機在自家草場忙開了。
1955年6月,出生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廷·巴特爾,是新中國開國將軍廷懋之子。1974年7月高中畢業后,他來到薩如拉圖雅嘎查插隊。他回憶說,當時戴著父親的舊軍帽,來到錫林郭勒渾善達克這塊沙漠腹地時,當地干旱少雨,自然條件惡劣,全嘎查80戶牧民多半是貧困戶。當同一批到薩如拉圖雅嘎查插隊的知青陸續返城時,廷·巴特爾沒有選擇離開草原,而是留了下來。
他對這片土地有著自己獨到的“研究”。廷·巴特爾當選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后,為進一步恢復草原生態,提出了著名的減羊增牛“蹄腿理論”。簡單而言就是:“養1頭牛的收益和5只羊的經濟收益大致相當,但1頭牛只有4條腿,吃飽了就臥著,而5只羊有20只蹄子,不停走動還刨草根吃。5只羊對草原的踩踏要大于1頭牛。”
為此,廷·巴特爾率先將自家400多只羊全部賣掉,改成養殖肉牛,引進優質牛種和本地牛雜交,進行牲畜改良和畜群結構調整,實現生態恢復、收入增加的雙贏目標。
2008年9月,廷·巴特爾帶領牧民群眾繼續改進牧業生產方式,提出了“打草不拉草”的生產方法。“這樣做有好處!第一,保證草的營養不流失,并且草籽可以更多地留在草場上,形成自然播種,有利于草場恢復;第二,省去了拉草、儲草環節和冬季每日給牛添加飼草的人工勞作;第三,可以保證牛的糞便留在草場上轉化成有機肥料,歸還草原。”廷·巴特爾說。
在他的帶領下,牧民群眾因地制宜種植黃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場沙化退化,多年不見的鹿、狍子、狐貍等野生動物也逐漸多了起來。薩如拉圖雅嘎查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村”,牧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兩萬元。牧區通了電、修了路,家家住上磚瓦房,開上了小汽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09年至今,廷·巴特爾開始走上講堂,為牧民傳經送寶。薩如拉圖雅嘎查建成錫林郭勒盟農牧民培訓中心后,廷·巴特爾結合自身經歷,向牧民傳授家庭牧場建設和科學化養殖經驗,傳播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化草原畜牧業先進理念。這,被牧民群眾稱為“廷·巴特爾大講堂”。
如今,給牧民做培訓成為他的一項常態化工作,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贏的經驗做法傳授給牧民群眾,引導他們努力走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的新路子。
“我的根在草原,情在牧區,我要永遠留守故鄉、守護美麗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年的實踐經驗傳授給牧民群眾,保護生態,建設草原。”廷·巴特爾說,“和牧民共同創造美好生活是我最大的追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