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廣西:山清水秀生態美 八桂大地“綠生金”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 彭俊 呂媛媛):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聯合指導,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網信辦、廣東省委網信辦、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陜西省委網信辦、甘肅省委網信辦、央視網共同主辦的“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網絡主題活動廣西站正式啟動。
此次主題活動是為了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生態文明建設,鮮活講述美麗中國故事,生動彰顯綠色中國、發展中國、奮進中國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本次網絡主題活動全程邀請大學生思政實踐活動高校師生代表參與。在為期5天的采訪活動中,10余名記者編輯、3名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奔赴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北海市開展采訪活動,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全媒體的報道,展示新時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生命之美。
山水桂林:守護“地球之腎”
阡陌縱橫,水田魚塘,清澈明亮……9月末,走進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登上高處遠眺,灌水后的農田在陽光的映襯下宛如一面打磨完好的鏡子,粼粼波光,將日光、山色、樹影盡納其中。
會仙濕地位于廣西臨桂區會仙鎮境內,是廣西亞熱帶巖溶峰林地貌中的典型濕地,也是我國最大的巖溶濕地,具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抗旱防洪、維持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能。
會仙濕地于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正式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并命名為“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586.75公頃。
“我們計劃通過清淤工作,恢復古桂柳運河的通航功能,更好地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會仙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副主任秦繼華介紹,近年來,隨著濕地保護工作的開展,每年帶動來訪游客10萬人次左右。
從2017年至今,會仙濕地拆除污染源直排高密度養殖場(養豬、養魚、養鴨)5處,涉及面積約100畝;累計退塘(耕)還濕面積約155公頃(濕地公園范圍內及周邊區域);種植水生植物睡蓮30畝、荷花100畝、菖蒲30畝,植被恢復面積約50公頃,建設生態駁岸1公里。
為了守護好“漓江之腎”,臨桂區人民檢察院聯合會仙濕地保護中心、臨桂區會仙鎮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積極開展打擊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針對會仙濕地水路復雜的情況,通過無人機航拍、實地勘查等方式,重點對濕地公園內天然水域河道進行巡查,堅決查處電魚、毒魚及違法網捕的行為,全面清理取締“絕戶網”、地籠等違法捕撈工具,打擊非法捕撈等違法行為。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資源是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它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廣西灌陽灌江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桂林市灌陽縣南部,橫跨洞井瑤族鄉、觀音閣鄉、黃關鎮、新街鎮、灌陽鎮等5個鄉鎮,全長52公里,總面積612.43公頃,濕地率83.31%。灌江濕地毗鄰千家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洋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水生態資源和區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區域。
濕地公園是廣西候鳥遷徙的主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價值。“花草全都覆蓋了,到處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睆V西灌陽灌江國家濕地公園辦公室主任易明生介紹,為了保護和修復濕地,灌陽實施了采砂活動整治、生態護坡、防洪堤植被恢復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讓濕地盡顯生命之美。
在灌江國家濕地公園熊家寨體驗園,通過建設濕草地入口廣場及平臺,修建步道、棧橋、汀步、觀鳥屋、飛鳥休憩亭、休息廊架、景觀雕塑,種植綠化苗木等,使游客能夠走進濕地,近距離接觸濕地生物,體悟自然濕地景觀,推動提升人民群眾的濕地生態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
紅樹林:維護海陸生態平衡的“綠色長城”
樹林郁郁蔥蔥,鷺鳥翩然飛過,秋日的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生機盎然。紅樹林被譽為海洋衛士,是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成片的紅樹林宛如一道“綠色長城”,維護著海陸生態平衡。
近年來,北海紅樹林面積增加了127.11公頃,當地紅樹林資源總面積已達4210.99公頃,占廣西全區紅樹林面積的45.1%,居廣西首位。
“紅樹林在海邊形成了一個綠色的屏障,很好地阻擋了海浪對堤壩的侵襲,對保護海岸起著重要作用。”據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區管理有限公司俸鳳介紹,紅樹植物生長緩慢,根系卻十分發達,盤根錯節于灘涂之上。
退潮后的紅樹林儼然成了動物的樂園,漫步在觀景步棧道上,可以見到紅樹林中活躍著彈涂魚、招潮蟹以及各種昆蟲、貝類。
俸鳳說茂盛的紅樹林為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海洋動物通過分解紅樹樹葉,又給紅樹林提供了營養,“紅樹林構成一個珍貴的海洋生態系統,對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海濕地生物多樣性愈加豐富,目前北海記錄到的鳥類種類已逐步增加至467種。金海灣紅樹林保護區內累計監測到182種鳥類,多次監測到世界極危鳥類勺嘴鷸,以及環志鳥、黑翅鳶、褐翅鴉鵑等十多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為了加強對紅樹林的資源管護,北海市持續開展“添綠”工程。通過各種公益活動,采取灘涂補種、生態景觀林帶等工程建設,著重對殘次、斷帶和宜林灘涂地進行生態修復,累計補種紅樹苗8萬余株,新增紅樹林面積約8畝。
提起對紅樹林的保護,就不得不提馮家江水環境治理。馮家江自北向南貫穿廣西北海市區,是主城區內最大水系,其入??跂|連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西接北海銀灘景區,馮家江的生態環境對紅樹林有著直接影響。
據北海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友義介紹,過去馮家江的生態環境惡劣,污水直排、養殖污染、淤泥沉積曾經是導致馮家江水質惡化的主要污染來源?!榜T家江片區沿線共有363個雨污排口,蝦塘養殖面積近2000畝,養豬場24個,每天排入馮家江的污水有4.5萬噸,這么大的沖擊量會對紅樹林的動植物造成惡劣影響?!?/p>
馮家江治理項目是全國首個近海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通過改善馮家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從而保護銀灘、保護紅樹林,提升北海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環境。
2018年3月,馮家江項目動工建設,通過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建設再生水廠等方式,違章建筑成了污染過濾帶,坑塘破埂變身為鳥類棲息地,雜亂灘涂改造成生物遷徙通廊……2021年1月,馮家江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開園運營,這塊開放性城市中央公園綠地成了北海市民的“后花園”。
目前馮家江水體已達到準四類地表水的標準,區域底棲生物已由2017年的66種增加到89種,鳥類由2017年的136種增加到170種。更重要的是,有賴于馮家江的保護,銀灘海浪金沙、游人如織,紅樹林紅樹連片、白鷺齊飛。
如今,紅樹林變身“金樹林”,帶動周邊群眾吃上旅游飯,走上致富路。據介紹,近年來,北海把獨特文化內涵融入自身生態優勢,打造“生態+文化”“生態+體育”等多維模式的精品旅游品牌,推動綠色經濟產業鏈發展,其中金海灣紅樹林景區年均接待游客達40萬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年均增幅約26%。
北海潿洲島:走出生態美、人氣聚、效益增的綠色發展新路
五彩灘涂、沿海棧道、白色燈塔等獨特的海島風光,讓游人在潿洲島上流連忘返。作為“中國最美十大海島”之一,潿洲島是我國最年輕、規模最大的火山島。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潿洲島在推動旅游發展的同時,更是把保護生態作為保護潿洲島的“生命線”,繪就了海島旅游新畫卷。
海洋生物是“生態晴雨表”。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在海洋生物資源增殖、穩定與調節生態系統、海洋減災、降低溫室效應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功能與作用。
珊瑚礁正是潿洲島重要的、極具特色的海洋生態資源。為了更好地保護和修復珊瑚礁生態系統,北海市潿洲島旅游區管理委員會、潿洲鎮人民政府、竹蔗寮村與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共同打造“珊瑚館—潿洲島珊瑚礁保護及修復示范基地”。該基地以珊瑚礁的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潿洲島珊瑚礁生態系統組成、珊瑚礁退化現狀及其原因等為主題,詳細介紹了珊瑚礁保護及生態修復在政府、執法部門、科研機構、高校等相關保護措施與政策的落實情況,是潿洲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窗口。
由于全球變暖、海洋酸化、盜采珊瑚、過度捕撈、海岸開發、敵害生物爆發等因素,潿洲島珊瑚礁退化形勢嚴峻。
潿洲島珊瑚館工作人員馬靜表示,潿洲島珊瑚礁狀況雖然近幾年有好轉的趨勢,但現狀仍不容樂觀,平均珊瑚覆蓋度只有6%左右?!坝捎谏汉鹘竿嘶汉黟^門口的沙灘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已經往后退了一百來米。沒有珊瑚礁,沙灘就要直接面對海浪的沖刷。”
為了保護珊瑚礁,北海市出臺了《北海市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作出禁止采挖、破壞珊瑚和珊瑚礁等,禁止買賣、使用珊瑚礁及其制品、碎體等多項規定。
此外,潿洲島旅游區管委會還采取多重措施保護珊瑚礁,例如組織潛水從業者進行珊瑚礁科普培訓,根據潿洲島環境容量限制每天的上島游客人數,聯合廣西大學建設珊瑚館科普教育基地,培育養殖合適的珊瑚品種,對潿洲島珊瑚礁進行移植修復。
珊瑚礁的保護同樣離不開科技。“北港有200畝的修復區,我們還在海區里投放了監控,隨時監控珊瑚苗的生長情況”,潿洲島珊瑚館副館長金鑫介紹,當地政府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珊瑚礁修復,科研人員在潿洲島進行珊瑚培育和移植工作,研究珊瑚礁、保護珊瑚礁。
由于生態保護措施的落實,近幾年潿洲島海域珊瑚礁生態狀況總體趨勢向好。目前,潿洲島周圍海區的珊瑚幼體得到補充,珊瑚整體覆蓋率有近1%的提高。
作為旅游海島,潿洲島上設有污水處理廠,目前潿洲島已實現向海污水零排放。潿洲島污水垃圾處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朝貴介紹,污水處理廠日均污水處理量為1200—1300噸,經過處理的污水可達到地表四類水標準,從而進一步保護島嶼及周邊海域的生態環境。
潿洲島的生態不斷變好,中華布氏鯨群是最好的見證。2018年以來,布氏鯨在潿洲島附近海域頻繁活動,經專家科考認定,這是中國大陸發現的首例近海岸分布的大型鯨類生活群體,截至目前個體識別數量超50頭。
依托于“火山”和“海島”兩大主題資源體系,潿洲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島內景區景點豐富,有陸域海域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海洋運動項目等。據了解,精品民宿發展成為特色產業,潿洲島旅游區酒店、民宿等已注冊約1000家,民宿業吸納本島村民就業3000人以上,從業人員月工資為5000元左右。
生態保護和旅游發展相得益彰,潿洲島走出了一條生態美、人氣聚、效益增的綠色發展新路。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持續筑牢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積極推進濕地環境綜合治理和高質量發展工程,擦亮“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數據顯示,目前廣西森林覆蓋率、森林生態服務價值、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均居全國第3位,紅樹林面積居全國第2位,森林生態改善程度居全國第1位。全區共建立自然保護地223處,約占全區國土面積的9.48%,另有世界遺產地2處、世界地質公園1處。
“千里江山,只此青綠”,廣西壯族自治區用綠水青山敲開經濟發展新大門,走出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愛綠、植綠、護綠的動人故事仍在繼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