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部署。
日前,記者采訪了5位黨的二十大代表,圍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談學習收獲,話思考感悟,理工作思路,切實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敬請關注。
江蘇省發改委黨組書記沈劍榮:
為全國發展大局增光添彩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江蘇省發改委黨組書記沈劍榮代表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訪時說,江蘇作為東部經濟大省,也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多種戰略機遇在江蘇疊加,有責任、有條件在實踐區域協調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上扛起更大擔當、展現更大作為。
近年來,江蘇以現代化的理念、標準和思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一是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疊加效應持續釋放,積極融入和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堅定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導向,推動長江江蘇段生態環境質量發生轉折性變化;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統攬高水平對外開放,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項目超過2300個,協議投資額超230億美元。
二是區域生產力布局不斷優化。以跨江融合為重點推動揚子江城市群全面轉型升級,謀劃并積極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以港產融合為重點推動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特色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海工裝備產值占全國四分之一,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居全國首位;以提升城市能級為重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市對周邊城市輻射、集聚效應不斷增強;以江蘇永續發展的“綠心”重點建設江淮生態經濟區,持續推進水系治理、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三是區域間協調聯動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成為國家層面批復的首個跨省域都市圈發展規劃,蘇錫常都市圈網絡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創新完善南北發展幫扶合作機制,2021年蘇中蘇北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比2012年提高7.2個百分點;一體謀劃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3.94%,10個縣(市)納入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名單,寧錫常接合片區成功獲批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下一步,江蘇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的最新決策部署,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在新起點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推進一體化聯動發展的生產力布局、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升級、城鄉區域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的發展能級與創新引領水平,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山東省泰安市委書記楊洪濤: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山東省泰安市委書記楊洪濤代表表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全球產業變革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
“從泰安來看,過去很長一個時期,以煤炭、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為主,多數處于價值鏈低端,結構性矛盾突出,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楊洪濤說,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老路,現在已經走不通,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及推進能源革命等,將加速區域產業布局重塑,為我們帶來諸多新的機遇。
楊洪濤介紹,近年來,泰安市著力構建以鹽穴儲能、抽水蓄能為支撐,電化學儲能、制氫儲能、儲熱儲氣為輔的多元儲能系統。目前,已建成泰山抽水蓄能電站一期,加快推進泰安二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正在積極規劃儲備水發徂徠山抽水蓄能電站等新建項目;建成全國首套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全球最大規模的350兆瓦鹽穴壓縮空氣儲能工程也正式開工,全力打造千萬千瓦級“儲能之都”。
“黨的二十大報告給了我們極大信心和巨大鼓舞。”楊洪濤說,今后將堅定不移地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首來抓。
一是加快構建“441X”現代產業體系。立足產業基礎優勢,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食品、高端化工四大支柱產業,力爭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和營業收入“雙倍增”。
二是創新構建高效推進機制。抓牢抓實“鏈長制”。用好《泰安市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總體規劃》、13個產業鏈行動計劃,以及“鏈主”企業、骨干企業發展規劃等,制定一攬子“政策包”,對重大項目、園區、企業和平臺,采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一園一策”“一鏈一策”方式給予重點支持。
三是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從賽道選擇、資源統籌等方面協同發力,打好加快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的系列“組合拳”。精準招商,加快落地一批重大延鏈補鏈擴鏈項目。實行“一把手項目工程”,推進重點項目快建設、快投產。抓好上市培育,引導企業用好資本市場。
四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頭號工程”抓緊抓實,由政府創造“陽光雨露”,幫助企業“茁壯成長”。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完善綜合績效考核辦法,建立“五大比拼、兩大問效”推進機制。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
科技興農確保中國碗裝中國糧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開幕會上,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代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感到非常激動和自豪。他在二十大報告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了黨中央對糧食安全和農業科技的重視,感受到了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底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楊文鈺深有感觸地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安全和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推進,稻浪隨風起伏、玉米長勢喜人,豐收的圖景在華夏大地隨處可見,昭示著黨中央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近年來,我的一大感受就是傳統農業加快轉型升級,其中既有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賦能驅動,又有傳統技術的繼承創新。”楊文鈺帶領團隊經過23年的持續攻關,建立起較為齊備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理論、技術,并研發出相應的機具。楊文鈺還擔任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家指導組組長,大力推廣這項技術。
據介紹,大豆是固氮作物,玉米是高耗氮作物,大豆相對耐陰,玉米正好遮陽,該技術將高稈的玉米和耐陰的大豆復合種植,不但可以減少肥料的消耗,還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環境,減少病蟲害,實現優勢互補。
“我和我的團隊通過攻關和定位試驗,實現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土壤有機質提高了18%,農藥施用量減少25%。”楊文鈺說,通過這些變革,傳統“汗水農業”逐步向現代可持續的“綠色農業”“智慧農業”轉變,讓農業生產提質、節本、增效、安全,糧食安全有了長遠保障。
“這項技術,實現了玉米不減產、每畝多收大豆100~150公斤,一畝地產出了1.5畝地的糧食,讓老鄉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楊文鈺說。前不久,農業農村部組織測產驗收,200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的示范田里,玉米畝產633公斤,畝多收大豆165公斤。
近十多年來,四川大力推廣這項技術,去年大豆產量由全國第12位躍居第3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推廣了1500多萬畝,基本實現了“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預期目標。國家穩玉米、擴大豆有了新舉措、新盼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黨的二十大報告非常重視科技創新。新的起點上,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繼續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堅定不移走好科技興農之路,確保中國碗裝中國糧。”楊文鈺說。
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余靜:
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作的報告,我心潮澎湃,同時更覺責任重大、前進的動力更足!”在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余靜代表看來,作為一名駐村幫扶干部,能再一次參加全國黨代表大會,是她“一生的榮譽和自豪”。
金寨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也曾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2015年7月,余靜從金寨縣中醫醫院選派到花石鄉大灣村駐村扶貧,先后擔任大灣村第六批、第七批、第八批選派駐村干部,擔任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2016年4月24日,是我和大灣村老百姓終生難忘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老區視察,入戶走訪看望困難群眾,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的重要指示。”余靜告訴記者,六年多來,大灣村黨員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打造特色產業,明確“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的發展思路,動員貧困群眾易地搬遷,走出了一條“穩定脫貧奔小康、綠色減貧促振興”的路子。
昔日的貧困村換了模樣,村民搬進了小洋樓;鄉村美景讓很多來旅游的游客變成“回頭客”;農民大舞臺上越來越多人展現幸福的笑臉。2021年,大灣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近年來,大灣村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表彰。
大灣村在變,余靜也在“變”。駐村工作七年多,余靜從當初青澀懵懂的事業單位技術成員成長為脫貧攻堅的戰斗員,變為群眾口中的“家里人”“親丫頭”。鄉親們眼神里對致富夢的熱切期盼,也讓她在去年5月又一次主動請纓,作為安徽省第八批駐村干部再次留任大灣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面對新挑戰和大家的新期待,我將繼續堅守初心,帶領大灣村黨員群眾學習、貫徹和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余靜說。
余靜向記者解釋,具體來說,一是強化黨的引領。持續發揮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著力培育農村產業發展致富帶頭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加大產業培育。擴大老茶園規模并優化茶葉品質和加工工藝,讓茶旅深度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三是打造精品旅游。以正在創建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為抓手,利用大灣村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紅色旅游資源,打造“基地+休閑”型景點,實現茶園變公園。四是提升鄉風文明。通過培樹文明鄉風和豐富群眾文體生活,多樣化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按照集聚提升、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類型分類推進村莊建設,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讓大灣村景色更宜人、鄉村更美好。
浙江省臺州市委書記李躍旗:
創新變革再突破,發展優勢再增強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臺州過去是先發,今天要先行,我們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始終保持改革的勇氣和銳氣,努力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說起臺州的發展歷程,浙江省臺州市委書記李躍旗代表感觸尤深。
浙江臺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股份合作經濟發源地、市場經濟先發地。改革開放以來,臺州以率先推進市場取向改革,創造了“民營主導+政府推動”的“臺州現象”,成為中國探索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樣本城市。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經濟發展進一步增添了信心和動力。”李躍旗說,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錨定“再創新輝煌”的奮斗目標,以建設民營經濟示范城市為總領,實施“創新制勝、向海圖強、民營創富、招大引強、環境躍升”五大戰略舉措,加快重塑臺州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模式、開放形態和發展生態,不斷提升民營經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激發民營經濟的靈性和活力,努力實現民營經濟實力地位再提升、創新變革再突破、發展優勢再增強,持續擦亮“民營經濟看臺州”的金字招牌。
長期以來,臺州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政府作用,從早期的“允許試、支持干”,到轉型升級關鍵期的“引導轉、促提升”,再到面對新形勢的“優服務、優環境”,形成了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良性互動的市域范例。李躍旗表示,臺州將堅持“環境是第一要素”,以數字政府建設為引領,推進營商環境“10+N”便利化行動,迭代升級“兩有”良性互動的臺州模式。堅持國民共進,全面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企業投資便利化、創業便利化、貿易自由化,進一步打破市場準入的隱形門檻。加快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建立健全貫穿企業投資、經營全過程的司法護航體系,積極創建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讓企業處處感受到公平正義。
“改革是臺州民營經濟的活力之源。近年來,臺州在推進數字化改革、重點領域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等方面,打造了一批在全國全省有顯示度的標志性改革成果。”李躍旗說,接下來,我們將聚焦臺州發展的難點、企業需求的焦點、群眾盼望的熱點,保持改革的力度、深度和溫度,在新征程上取得更多改革新成果。特別是放大國家級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試點優勢,以推動小微金改試驗區向示范區升級為牽引,探索小微金融助力共同富裕、數字化金融運行、特色金融人才培育等工作,推動小微金改向構建“普惠金融高質量生態體系”升級,更好地讓金融活水澆灌實體經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