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中心地位面臨的機遇挑戰
題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發揮香港、澳門優勢和特點,鞏固提升香港、澳門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航空、創新科技、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地位,深化香港、澳門同各國各地區更加開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新時代條件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同時構筑新優勢?經濟日報約請了相關專家進行解讀。
近10年來,香港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進一步增強,金融體系韌性、營商環境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均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展現出蓬勃生機。這一成就的取得,首先在于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在維護祖國統一和國家主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持與發揮香港的制度優勢和社會經濟活力,這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根本制度保障。
長期以來,香港都是連接內地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橋梁,不僅為祖國的經濟與金融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獲得了金融發展的強大動能。香港是內地外來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地、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也是內地資金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中轉站。香港回歸之后,其與內地的經濟與金融銜接更為緊密,成為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板塊。進入新發展階段,“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當前,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這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彰顯了特區政府推動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信心與決心。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進一步優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布局,強化香港連接內地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紐帶作用,順暢香港內外金融交互渠道,統籌香港與內地金融中心的分工與協作,優化雙循環金融鏈接機制,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助力內地實現更高層次金融開放。
二是以市場需求為支撐,進一步提升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效率和規模,積極開展離岸人民幣產品創新,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工具,拓展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渠道。以跨境貿易結算為支撐,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系統,不斷強化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和結算貨幣的功能。加快推進人民幣無風險資產市場建設,提升人民幣國債在全球債券市場中的地位,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三是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依托,在大灣區城市間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的同時,推動區域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便利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之間的資金流動。支持香港金融市場利用其在金融業務與產品上的領先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四是進一步激發監管活力和加大創新力度,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監管環境。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提高香港金融市場體系的彈性和韌性,提升國際投資者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加強創投金融的制度環境建設,強化香港資本市場對內地科技創新的支持,加強與內地資本市場的有機聯動,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為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作出合適的融資制度安排。
五是推動香港金融科技發展,打造新的國際金融競爭優勢。香港有超過600家金融科技公司,內地多家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申請金融牌照,開展相關業務。以此為基礎,引導內地金融科技產業將產品測試等環節向香港轉移,打造金融科技“試驗田”,建立與完善虛擬資產發行與交易制度,強化香港與內地法定數字貨幣研發與應用合作,提升香港金融科技全球競爭力。
六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香港發展的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因素紛繁復雜,防范化解風險將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保障。當前應注重防范香港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和外匯市場的風險,著力把控國際政治經濟因素對香港金融市場的風險沖擊。與此同時,積極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呼應我國在國際金融治理體系中的政策立場,強化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等的溝通,倡導國際社會合作,共同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胡濱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