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東 投資中國
2022年,頂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逆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陰云,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中國上海如期舉行——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堅定地走到了它的第五個年頭。
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購買潛力,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配套能力,每年進口商品和服務約2.5萬億美元的消費能力,無一不讓世界為之矚目,吸引著各種要素資源大潮向東而來。
今年進博會上,127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加企業商業展,66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亮相國家綜合展,284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參加企業展,回頭率近90%;在采購方面,39個交易團、近600個交易分團到場參會。截至11月8日,進博會大型貿易投資對接會成功落幕,超40億美元的意向成交額最終達成。
這趟向東的旅程充滿機遇。歐姆龍健康醫療(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京良回憶,就在5年前,歐姆龍健康醫療板塊在中國的銷售額還不如日本,如今中國已成為歐姆龍最大的海外市場,也是歐姆龍員工人數最多的海外地區。
2021財年,歐姆龍在華年銷售額達到1964億日元。經過多年深耕,這家全球知名的自動化控制及電子設備制造廠商在中國的多個城市建有工廠和研發中心,在華構建集合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經營管理體系,他們希望給中國客戶提供本土化的產品與服務。
劉京良看到的是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健康管理。他說,中國的慢性病患者群體龐大、醫療需求迫切,歐姆龍希望通過進博會展示自己以科技創新力構建慢病管理體系的能力。比如通過MMC健康便利店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以保障廣大患者用藥可及性;在MMC健康驛站為社區居民提供家門口的一站式慢性病管理服務等。
今年,歐姆龍在進博會的展臺面積比上屆擴大了20%,達到560平方米,以本屆進博會為契機,歐姆龍健康醫療聚合了眾多優質的醫藥產業合作伙伴,并達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一起投資中國。
在同一個場合,天絲集團中國區總裁曾森鴻也著重強調了“投資中國”的理念。作為一家進入中國市場20多年的外資企業,天絲的產品“紅牛”廣為國人熟知。作為進博會的“老朋友”,天絲集團連續4年參加這一盛會。曾森鴻說,中國一直是天絲實施全球“品牌之家”宏偉戰略的前沿和中心,天絲十分看好中國市場,將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和投入,持續為當地經濟作出貢獻。
兩年前,天絲集團宣布了一項總額達10.6億元、為期3年的投資計劃,具體包括深化在華合作伙伴戰略關系、在中國設立新的代表處、組建國內團隊、擴建新的生產基地以及推出集團旗下更多新產品。
2021年,天絲集團北京辦公室正式啟用,國內核心團隊組建完成。今年3月,項目總投資金額達20億元的天絲集團紅牛飲料(四川)生產基地項目正式開工。天絲集團將在四川新建5條紅牛飲料生產線及配套易拉罐包裝生產線,滿產后年產值將達50億元。
今年,天絲集團還受邀入駐了新設的“參展商變投資商”進博會專區。6000多平方米的展覽專區,吸引了數十家展商參展,其中30家為世界500強及龍頭企業。按照主辦方的設計,這些展商將在此展現“展品變商品,商品變爆品;參展商變投資商,投資商變合伙人;創新科技變創新市場,創新市場變創新制度”的溢出效應。
5年來,他們在進博會上演繹中國故事。比如,近3年,羅氏制藥在華加碼投資超14億元人民幣,近半數亮相進博會的創新藥已加速落地中國;歐萊雅中國首家投資公司——上海美次方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并進行了本土創新品牌的首次投資;參展進博會5年間,諾和諾德5次投資中國,投資總額超25億元人民幣……
數據顯示,過去4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2700多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吸收外資持續增長。2019年、2020年、2021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9415億元、9999.8億元、11493.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分別增長5.8%、6.2%、14.9%。
上海作為進博會舉辦地,帶動效應明顯。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6家、外資研發中心17家,累計分別達877家和523家,總部經濟加快集聚。
這一趨勢仍在延續。在本屆進博會上,不少外資項目加快簽約。11月5日,浙江共簽約外資項目64個,總投資101億美元。11月6日,山東共有26個重點項目現場簽約,其中,外資項目20個,總投資36.4億美元……
合作共贏,互惠互利。進博會折射著中國開放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中國貨物貿易占世界比重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10年間累計進口服務超過4萬億美元。開放的中國正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眼下,第六屆進博會企業展招展工作已全面啟動,約60家企業和機構簽約第六屆進博會,企業簽約報名展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更加創新包容的世界經濟依靠多方共建,“淘金”故事的東方版本仍在繼續。不少成為主角的海外展商代表說,要繼續一路同行。
本報上海11月10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 見習記者 朱彩云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