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預見中國:從大灣區看未來》登陸海外
本報訊(記者王彥)從一群年輕人身上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從大灣區的發展看未來中國。中美聯合攝制的紀錄片《預見中國:從大灣區看未來(China Next,the Bridge to New Horizons)》日前在Discovery探索頻道全球首播,受眾覆蓋美國、英國等地。衍生短視頻《China Next》也陸續通過Discovery電視頻道、歐洲體育臺及數字平臺,登陸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全新紀錄片以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為象征,采用國際化視角講述大灣區及其周邊的美好生活與發展成就。
紀錄片將鏡頭對準年輕人,他們生活在香港、澳門、珠海、深圳等不同城市,有著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甚至不同膚色;而相同的是,他們倚靠大灣區的發展動力,施展才華、開拓事業,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深切感受中國發展的脈搏,并與伙伴們一起創造中國的未來。
鏡頭下的這些主人公,有從演藝圈跨界到服裝領域、設計“大碼”女裝的中國香港藝人薛凱琪,有投身基因學科、在珠江西岸創立個人實驗室的澳門大學博士陳天藍;有獨自到深圳闖蕩的津巴布韋青年,他成功設計出自動化程序,為更多地中海貧血患者爭取生命時間;也有合作逐夢的一群人,他們發明的載人級自動駕駛垂直飛行器已經升空,與之配套的智能交通指揮中心也即將建成。
夢想并非城市人的專利,在大灣區,大都市城市圈也為鄉土發展留出更多空間。比如位于江門的國家農業科技園里,香港青年羅偉特用自己的壓歲錢建起了蔬菜大棚,同時將先進的“魚菜共生”理念和技術注入這片土地。同一時間在湛江,陳志文希望從家族傳統的生蠔生意里找尋新機。每天清晨,數以百噸的新鮮蔬菜從江門的大棚出發,用特殊技術制作的生蠔包也隨之一起,經大灣區的公路、港口、口岸等運送到全球市場……
紀錄片里,新念頭、新技術不斷涌動。主創表示,《預見中國:從大灣區看未來》有著多樣的打開方式。
從地理空間看,片中漸次鋪陳的城市可以勾勒出大灣區的整體輪廓;從個體的人切入,他們高度濃縮的,則是文化、生物、醫療、養殖、元宇宙、立體交通等不同領域人們的夢想。主創希望,片子能用個體的故事,向人們展現大灣區正在架構的橋梁——這座“夢想”的大橋,一頭連著許許多多普通人,一頭通往中國的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