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與新冠感染疊加 青年醫護沖在接診一線 分秒必爭 打通救治綠色通道
深夜兩點,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吉大一院”)腦卒中急救綠色通道的值班電話響起。電話中急診醫生聲音急促,“女患,57歲,右側肢體活動不靈、伴有言語不能已3小時,需要啟動綠色通道。”
掛斷電話,腦卒中綠色通道值班的醫生、護士迅速到位,一路小跑陪同患者優先進行搶救和檢查。
吉大一院卒中中心成立于2015年,是國內首批國家高級卒中中心。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這里,見證了這支腦血管疾病急救團隊的緊張與忙碌。
腦卒中,又叫腦血管意外、中風,是我國居民致死、致殘常見病因。吉大一院卒中中心主治醫師周杰解釋說,腦卒中是腦血管破裂或堵塞,腦血流發生障礙,腦組織由于缺氧發生壞死,導致腦部組織損害的疾病總稱,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1月8日,32歲的周杰在卒中急診值班,負責急診搶救室內的9名重癥患者。當天下午,1名中年女性因昏迷被送到急診,面色青紫,指尖血氧飽和度只有72%。周杰立即給患者使用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同時確認其生命體征。緊接著,她又追問家屬,了解患者相關病史及發病過程,隨后進行氣管內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她與家屬進一步溝通,推斷可能導致昏迷的原因,讓患者做進一步檢查。
“語速要快,條理要清楚。”周杰說,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讓患者家屬明白為什么要做相關檢查,以及下一步如何治療等,家屬的積極配合能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
最近一個月,卒中中心的醫護人員大多感染了新冠病毒,大家最多休息一周就返回了崗位。如何能在繁重且快節奏的工作中保持體力?“似乎沒有什么比一場搶救更能讓人打起精神。當時腎上腺素飆升,注意力自然高度集中。”周杰說,下班后疲憊就會涌來,每次回家路上,她都會先吃個棒棒糖補充體力。
1月6日,護士李長利在腦卒中急救綠色通道值班24個小時,共協助12名需要走綠色通道的急診患者進行快速檢查和診治。因為同事請病假,這名年輕的男護士主動提出替班。
當天下午3點半,李長利剛把一名做完急診手術的患者送到病房,就接到急診值班醫生的電話,又有一名患者需要走綠色通道。他得立即跟來院患者家屬溝通溶栓治療事宜。李長利覺得自己的工作比動作電影更緊張刺激,并且充滿了速度與溫情。不過在每天緊張忙碌的工作中,他和同事們早已練就了冷靜處置的能力。
來到急診的腦卒中患者,往往留給醫護人員的“時間窗”不多。接到指令后,必須爭分奪秒完成檢查、溝通、交接等一系列任務。一個流程下來,醫護人員身上早已汗流浹背。停下跑動后,濕透的衣服很快就貼心涼。“我寧愿自己一直奔跑在路上,這樣身上是熱乎的。”李長利笑著說。
“每天與時間賽跑,我們不僅要挽救生命,更要降低患者致殘率,這是我們的使命。”吉大一院卒中中心副主任、卒中中心青年突擊隊隊長靳航說,缺血性卒中約占腦卒中的70%-80%。在發生缺血性卒中時,腦細胞在完全缺氧的狀態下僅需要數分鐘就會出現不可逆的壞死,每延遲1分鐘,大腦就多損失190多萬個神經元。
因此,在“時間窗”內進行血管再通治療,是目前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結局的最有效治療方法。靳航補充道,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為發病后4.5小時以內,取栓治療的最佳時間為發病后6小時以內,在多模式影像的輔助評估下,取栓“時間窗”最多可擴寬至發病24小時。
在吉大一院急診區域,記者看到醫院專門設置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超早期救治平臺。作為卒中中心的重要一環,這里有腦血管病醫生24小時出診,并設有專職溶栓護士。目前,通過綠色通道的保障,患者從入院到靜脈溶栓可以控制在40分鐘內,從入院到開始取栓可以嚴格控制在60分鐘內。
吉大一院團委書記王俏介紹,2022年12月,為了迎戰腦血管疾病患者伴有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卒中中心成立了青年突擊隊,57名青年醫護人員沖在接診一線,加班加點,保障了卒中急診的正常運行。
青年突擊隊副隊長、卒中中心副主任徐保鋒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患者分析病情,幫他們正確選擇、減少焦慮。
作為一名神經介入醫生,徐保鋒每天要穿著30多斤重的鉛衣進入導管室,為腦血管病患者做手術。在新冠疫情防控時,還要在鉛衣外面再穿上防護服,一臺手術約兩小時,對體力和耐力都是不小的考驗。
減少病人溶栓和術后的并發癥,離不開專業的護理。卒中中心護士長顏秀麗說,腦血管疾病患者以老年人為主,不僅致死率、致殘率高,復發率也高,護士不僅要為患者提供住院期間的專科護理,還會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科普和指導,幫助他們規避復發的風險因素。
伴隨著醫院門口120救護車的鳴笛聲,又有患者被送入吉大一院腦卒中急救綠色通道。急診醫護人員們又將奔赴新一場與時間競技的比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