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思維 推動旅游度假區高質量發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名單。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作為我國旅游休閑度假產業的名片,既是我國旅游度假區建設的重要示范,更是我國旅游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對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此,筆者就旅游度假區的持續發展問題提出幾點看法。
旅游度假區要跳出資源依賴
在旅游度假區發展中,經常會看到“有資源而缺產品”的現象。雖然說老天爺老祖宗賞飯吃,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關鍵的問題是,真正壟斷性的度假資源有多少?光靠賣資源能賣出多少錢?同時,“無中生有”也可以是其發展模式。
近些年,有不少資源并不突出的度假區,借助市場和文化的力量,形成了現象級的度假產品。尤其是科技的發展,為產品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文化創意和虛擬技術代替傳統的物理載體成了度假區發展的重要依托。
旅游度假區要挖掘空間價值
相較于認為旅游度假區是旅游產品,筆者認為旅游度假區更是生活空間,是容量空間,是社交空間。
首先,旅游度假區應該是生活空間。現代化社會是一個加速度社會,在什么時候可以放慢腳步?當人們用時間換空間之后,還想把自己放在異地空間的時間壓縮之中嗎?作為一種異地的非慣常生活,度假的社區化就成了重要的發展方向,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因而,度假區到度假社區的轉換也就成了發展中需要積極開拓的方向。
其次,旅游度假區應該是容量空間。旅游度假區是固定的空間,只有通過流動的業態才能獲得穩定的客源,從而推動持續的發展。因此,度假區在發展過程中最應該挖掘的是空間價值的釋放,需要不斷跟進輕量化投資的業態和低設施依賴的項目,前者如體育賽事、文化表演等活動性的產品,后者包括露營等戶外活動、漿板等水上運動等。但這些項目的流行周期往往較短,只有通過對這些業態持續迭代,才能帶動空間吸引力的持續保持。
第三,旅游度假區應該是社交空間。在互聯網時代,表面上萬物互聯無限連接,帶來的卻可能是無盡的孤獨。度假可以是熟人社交疏離的補償機制,同時也是在人生旅途的偶然相遇。無論是面對面的談話式交流,還是遠遠地欣賞,度假區都應該為人們的在途社交創造更多機會。
度假區要回應游客的底層訴求
時代在發展,游客的底層訴求也在發生著變化,打造成功的旅游度假區產品需要回到需求端思考,以需求側變化引領供給側優化。
游客愈發愿意為治愈而購買自然。在工業化、城市化中迷失的人們希望在自然中重新找到自己。如何把我們熟悉的、不熟悉的消費“搬進”自然,讓自然成為更有情調、更具品質、更能療愈的休閑旅游消費的“背景”,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消費取向和發展方向。
游客愈發愿意為時間尋求意義。這種意義可以表現為讓自己度過一段輕松愉悅的時光,所以市場中出現了文化型度假、娛樂性主題公園度假,以及純粹自然空間的濱海度假、山地度假、湖泊度假等。當然,這種意義也可以表現為深層次的個人成長與成熟。人們需要在身體流動中拓展自己的空間認知,在文化認同中建構自己的身份認知,在文化介入和空間流動中逐漸形成主體意識,從他者的世界發現自我、確認自我、完善自我,讓一個帶著慣常環境的認知行走的自我在異質文化感知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和不足,并不斷吸收和逐步完善自我的結構。總之,旅游業是創造人生美好回憶的行業,讓旅游體驗成為人生美好回憶也應該是旅游度假區的最高目標。
游客愈發愿意為孩子回歸傳統。隨著人們對家庭價值、孩子成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親子度假是一大訴求,而這些領域的產品也恰恰更需要專業化機構來供給。因此,旅游度假區要給親子需求一個記憶節點和造夢空間。
游客愈發愿意為生活持續投資。美好的生活是需要品質、需要興趣、需要情調的,這些方面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這個時間可以在度假中而無法在觀光中獲得。所以,旅游度假區應該是提前體驗未來品質生活的空間。
度假區要破圈發展
要以平臺理念建設旅游度假區。俗話說“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只有給多元要素提供價值展現的平臺,才能更好地組織周邊資源,形成產業生態,以生態進化進一步提升平臺和空間的價值與吸引力,進而讓游客停下來。
文旅體融合發展模式是旅游度假區可以探索的方向之一。度假區要在平衡因辦活動而清場等帶來的運營損失后,通過引入多樣化的活動和賽事對度假區進行迭代創新。例如,引入戶外教育、自然研學、文化體驗等面向孩子的活動,增加具備優質內容、活動參與、技能提升、體驗增強等特征的沉浸式體驗等。
下一步,還可以從“主題是形象,特色是理想,混搭是王道,迭代是方向”角度再深化,從“微旅行,慢休閑,深度假”的方向上再優化,推動旅游度假區高質量發展。
厲新建 顧嘉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