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現代預算制度 持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財稅體制改革不是解一時之弊,而是著眼長遠機制的系統性重構。黨的十八大以來,預算制度改革作為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率先啟動、率先突破,在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推進預決算公開、實施中期財政規劃、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等方面,密集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就“健全現代預算制度”作出具體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多方同步發力進一步健全我國的現代預算制度,牽引帶動政府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健全現代預算制度的重要意義
財政是國家治理之基,預算是財政管理之柱。預算體現國家的戰略和政策,反映政府的活動范圍和方向,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啟動的一系列預算制度改革效果明顯,已初步搭建起現代預算制度的主體框架,但在財政資源統籌、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強化預算約束、預算協同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健全現代預算制度。
進一步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有助于大幅度增強財政政策的執行力。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加強系統集成,提升對財政數據的管理能力,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財政政策執行力。政府預算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基礎信息管理、項目庫管理、預算編制、預算批復、預算調整和調劑、預算執行、會計核算、決算和報告管理等環節,還涉及預算管理主體流程與資產管理、債務管理、績效管理等業務的銜接問題。以系統化思維對現有的預算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水平進行全面徹底升級,把基礎工作做扎實,以財政管理效能提升來促進實現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目標,能夠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
進一步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健全現代預算制度,統一各主體的預算管理流程和規則,有利于推動財政資金使用不斷提質增效。財政與各部門、單位間的信息不對稱,容易帶來預算碎片化以及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財政與各部門、單位都依據各自的管理需求和規則產生大量信息,這些信息是實現有效財政監督控制的基礎,也是政府決策的基礎。加強政府預算、部門預算、單位預算相銜接,保證政府預算安排給本部門的資金落實到具體單位和項目,建立自上而下的支出控制措施,實現政府預算對部門和單位預算的支出限額控制,防范財政風險,能夠促使財政資源從低效益領域轉向高效益領域,激勵各部門和單位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進一步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有助于大幅度優化財政管理流程,提升財政管理效率。通過統一預算管理流程和規則,設置統一的預算管理要素,能夠破解預算管理控制要素的含義、適用范圍、分類標準、控制口徑不一致進而導致傳遞或理解出現偏差的問題。預算管理是公共資源獲取和使用的過程,需要接受監督。為更好接受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審計監督,進一步發揮財會監督利劍作用,滿足實時監督和控制需要,預算管理在事前就需細化數據記錄規則,從生產系統完整準確提取數據,防止部門、單位因僅靠事后填報和匯總預算信息而出現人為干預和信息冗余影響控制效果的局面。不斷豐富預算公開內容,提高預算公開的及時性,滿足人民群眾對財政透明度和政府履職盡責情況日益增長的關切,將外部監督壓力轉化為內部改進管理的動力,促進財政、部門和單位不斷改進預算管理。
進一步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有助于大幅度提升財政數據分析能力。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打造完整可靠、服務決策的財政數據分析體系,有利于更好地服務政府的宏觀決策。這就要求預算執行數據必須完整、準確并相關,財政國庫自動記錄支出明細、合同協議、電子發票、現金預測等信息,自動生成財務報告和分類信息查詢表,為預算執行管理、績效評價、財政監督和綜合財務報告提供可靠支撐。實現各級財政總賬數據標準統一,逐步實現全國財政總賬數據自動匯總,建立全國預算執行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大數據分析機制。進一步挖掘數據背后的決策價值。加強決算數據、非稅收入數據、動態監控數據、差旅電子憑證數據等財政國庫數據的分析應用,為改進財政財務管理、服務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必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
當前我國的預算制度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過去出臺單項制度和規則的方式,已無法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改革要求。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必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從“強化統籌”入手進一步提高財力統籌能力,從“突出績效”入手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從“支出標準”入手進一步強化預算法定約束,從“信息支撐”入手進一步提高協同管理能力,多方同步發力,力爭以“小切口”推動“大變革”,牽引帶動政府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強化全口徑預算統籌調配。加強“四本預算”和政府專項債券等收入來源的銜接,健全政府投融資機制。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對土地、海域、礦產等有形資源和指標、規模、權益等無形資產實行市場交易、有償使用、統一監管。建立“集中財力辦大事”預算決策機制,以事業發展規劃為遵循,實行“決策(規劃)—業務—資金—項目”清單式管理,加大對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戰略決策、政策的財力保障,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提升財政資源配置能力,確保財政資金使用提質增效。明晰績效管理權責。推進預算管理和績效管理深度融合,保障黨委政府決策部署落地落實。強化全流程預算績效融合。全面實施重大政策和項目事前績效評審,加強成本效益分析,從源頭實行績效“一票否決”預算控制。實行預算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實行預算支出“項目化”管理,以零基、滾動、優選為導向進行項目排序,實現各項支出可增可減、可進可退。
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強化預算法定約束。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建設。加強基本支出標準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健全基本支出標準體系框架,科學設置定額項目,合理保障機構正常運轉和基本履職需要;另一方面,要分類明確財政保障政策,完善支出標準和保障政策調整機制。加強項目支出標準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從項目文本和支出標準兩方面推進標準化工作,進一步統一項目文本的框架結構、支出內容、文本格式等內容,針對項目各項支出內容中適合制定標準的部分,制定符合實際的支出標準;另一方面,將財政資金分配規范及方法等納入支出標準范疇,把握建設重點,對于涉及面廣、資金量大、實施期限長、適合標準化管理的項目,應進一步加快標準體系建設的進程。
推動數據共享,提高預算管理信息化水平。實現預算管理信息貫通共享。加強大數據開發應用,強化財政部門數據密集型綜合管理部門的定位,推進財政與稅務、人民銀行等的跨部門數據連通,夯實預算管理基礎。在縱向上進一步促進中央和地方財政系統的信息貫通,在橫向上進一步促進部門間預算信息的互聯共享,運用信息化技術建立全覆蓋、全鏈條的財政資金監控機制,實時記錄和動態監控資金在下級財政、用款單位的分配、撥付、使用情況,形成多層次的綜合監督體系。
強化協同監督,提升預算審查監督能力。發揮多種監督方式的協同效應。加強預算和各項政策的銜接,編制年度預算時,將全面貫徹國家重大戰略、政策作為預算安排的首要任務,支出預算和政策必須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反復對標對表。改進和細化預決算編報,逐步完善預決算草案的編制,以便于人大代表理解和監督。加強與人大代表的日常溝通匯報,積極配合人大審議預決算,將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預決算的決議作為制定支出政策、分配財政資金、完善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據。
(作者:馬海濤、肖鵬,分別系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1ZDA043〕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