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知識創造托起產業騰飛
【長鏡頭】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唐一歌 光明日報通訊員 黃蓉芳
在廣州東北端,一座現代化新城鋪展開來,讓人仿佛看到了未來的樣子:山林湖泊間,嶄新的高樓大廈林立,集成電路、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各大科創企業成抱團之勢,令人目不暇接;國際人才自由港服務大廳、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內,總有忙碌的身影;走進一個個合作平臺、創新創業基地,來自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地的科研人才和創業青年三五成群,熱烈討論著最前沿的技術突破……這里是中新廣州知識城,隨處都能感受到知識創造的熱度。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歷經12年開發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已累計注冊市場主體3.4萬戶,注冊資本超7500億元,并仍在持續吸引著高端產業、前沿技術、頂尖人才的集聚。
“未來,電動車在行駛過程中就能充電。”這不是癡人說夢,而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正在開發的氮化鎵微波無線能量傳輸系統。“通過把充電器埋在路面以下,或設在路旁,汽車不用插充電樁就能實現遠程無線充電。”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劉志宏告訴記者,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用到的功率器件、無線發射模塊等關鍵元器件,都將依托于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氮化鎵進行開發。落戶知識城兩年來,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既著力于前沿技術的攻堅克難,也為上下游企業提供了公共服務平臺,讓企業離大規模量產更近一步。
據了解,集成電路產業是中新廣州知識城發展的一個重點,從上游的原材料,到通信設備、新能源汽車等下游的應用市場都有布局,這讓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形成很大的集聚優勢。“廣東省有打造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的決心,知識城政策利好空前,且擁有連通港澳、新加坡的天然優勢,對外合作暢通。所以我們非常有信心,將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做到國際先進水平。”劉志宏說。
在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規劃下,像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這樣的科創平臺正在知識城加快集聚,助推成果轉化效能大幅躍升。近兩年來,國際數字樞紐運營中心、華南腫瘤實驗室等16個重點實驗室啟動營運;2平方公里科教創新區開創科研產業深度融合新模式;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建成6大研發平臺;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高加速試驗臺投入使用;專利申請、授權及PCT國際申請等知識產權指標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以上高速增長……在這里,知識創造源源不斷地轉化為世界一流的先進生產力。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向知識城匯聚。
錨定知識密集型的經濟發展戰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生物制藥三大產業集群正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加速崛起,高質量發展格局顯現。目前,超100名戰略科學家、1260名高層次人才在這里安家落戶。“中新廣州知識城的開放路徑和樣板打造,立足國際視野,整合了大灣區乃至全球高端創新資源,促進了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為我國高質量吸引外資提供了新范例、開辟了新空間,對塑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灣區節點’、提升區域創新發展競爭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灣區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