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洱海更清鄉村興(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發布時間:2023-02-03 16:30:00來源: 人民日報

        雖是冬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卻是暖意融融。

        一盤清炒的油菜薹,配上當地的特色菜,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里,師生們正在享用午餐。別看這盤油菜薹普普通通,卻是科技小院剛剛收獲的“科技成果”,清甜可口、風味獨特,這種油菜薹的種植還有望實現減肥、增產的綠色目標。

        “目標是將農田氮磷排放減少30%—50%,入湖負荷削減大于10%,農田周年畝產值超過1萬元。”2022年2月,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團隊統籌下,全國20多家單位、200多名科技人員在洱海流域開展聯合攻關。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理灣橋鎮古生村,走上木棧道,同當地干部合影后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干凈清澈。”他囑咐當地干部群眾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探索洱海流域農業綠色高值生產模式,破解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難題……通過“多學科交叉、多院校聯合、多主體融合”的新模式,數十名師生駐扎古生村200余天,走進田間地頭,探索洱海保護與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新路徑。

        扎根一線把脈問診,科研瞄準實踐難題

        溪流四季不絕,匯入洱海。縱橫交錯的田野,青瓦白墻的古樸民居,一幅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守好洱海,既要生態又要發展。科技小院師生們駐扎到古生村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解析“農業面源污染”。

        “過去一下雨,污水沿著村莊、農田溝渠就會流入洱海。”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許穩說,為了搞清污染源,科技小院師生們在古生片區構建了“六縱七橫”的農業面源污染排放—輸移—入湖動態監測網絡。

        “不管白天還是黑夜,一下雨就得往外跑。”每到下雨,尤其是暴雨時,師生們都需要外出采樣。風雨無阻,3000余份樣品的采集和記錄,2萬余份水樣分析,為洱海面源污染溯清源頭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想要真正弄清農業對面源污染“貢獻”的問題,就必須把農田本底摸清楚。“摸清洱海流域片區土壤肥力等級與空間分布、典型農田土壤氮磷礦化規律、氮磷流失特征和入湖沿程衰減規律,這些在洱海保護的工作中尤為重要。”許穩說。

        為摸清土壤性質,科技小院選取水稻、玉米等典型作物的大田,布置了田間礦化、徑流試驗,設下21個監測點位。學生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田間溝渠里,雖然常常弄得灰頭土臉,但一得到取樣數據,總會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

        就在這不大的村子里,匯集了全國頂尖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專家團隊。“在明確古生片區面源污染貢獻的基礎上,我們正在開展面源污染治理的工程設計,構建‘系統解析、精準防控、生態治理’的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新模式,打造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樣板工程。”許穩說。

        田間地頭劃出實驗室,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沃野平疇,從蒼山腳下一直延伸到洱海之畔。

        古生村的田地里,劃出了方方正正的田塊。常規有機方案、綠色產品方案、有機優化方案、綠色生態方案……走近一看,每個田塊前豎著一塊牌子,上面詳盡記錄著種植的油菜品種、施肥類型與用量以及種植的目標。這里,是科技小院的試驗田。

        眼下正值農忙時節,田地里,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叢汶峰帶著學生們正在勞作,冬天播種下去的油菜,已經開始發芽。

        種植粗放、作物產值低、種植不環保一直是困擾當地發展的一道難題。在張福鎖院士的帶領下,中國農業大學聯合華中農大、中國農科院等8家科研單位在古生村試驗起了“洱海流域油菜綠色高值種植模式”。

        “眼前這塊油菜田是我們試驗的綠色種植模式,而遠處那塊油菜田用的是傳統播種模式。”科技小院油菜組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后王康說。順著他的手望去,一眼便能分辨,眼前的油菜發芽很好,跟傳統種植模式的比起來,長勢喜人。沿途經過快長成的菜地,他隨手掰下個菜梗子,“快嘗嘗,很有營養。”

        “實現周年畝產值大于1萬元,油菜減肥30%、增產20%。”這是科技小院為“洱海流域油菜綠色高值種植模式”定下的總體目標。

        選擇什么樣的品種?如何種植?如何施肥?老師和學生們蹲守在田地里,種植、施藥、除蟲、監測數據,根據田間實際和村子發展需要制定具體方案。

        叢汶峰介紹,去年以來,科技小院先后試驗了來自中國農科院、華中農大、云南農科院的多個油菜品種,其中中國農科院的“硒滋圓2號”結合科技小院設計的周年油菜薹新模式,可以讓當地農民增收不少。

        盡管是冬天,古生村的田地里依然生機勃勃。每一名師生都是這片土地的規劃師,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科技小院走向發展新階段,全方位助力鄉村振興

        “不能用農藥和化肥,這地還能種嗎?”為了保護洱海,綠色種植曾讓古生村村民何利成犯了嘀咕。科技小院的入駐給何利成帶來了希望,“農大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技術支持,去年收成很好,有機稻價格高,銷量也好。”因為肯學習、肯嘗試,何利成還被聘為科技小院的校外導師。

        從精準施肥、節水、面源污染治理,到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如今說起綠色種植,何利成侃侃而談。在科技小院的帶領下,何利成正在從傳統農民向新農民轉型。

        去年12月,古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村民們開始了新一輪的電商培訓。“課程剛開始的時候,村民不了解,來的人寥寥無幾。”科技小院電商組學生王冬梅說,“后來我和同學們走村入戶,做介紹、聊需求,同時找資源、請老師,為村民設計課程,這才吸引來了不少村民。”

        古生村村民楊金魚喜歡白族刺繡,想要成立自己的白族刺繡工作室。這一次,她主動報名參加電商培訓。“白族刺繡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我想把它傳承下去。科技小院的師生幫我聯系市場、拓寬銷售渠道,我對今后的發展更有信心了。”楊金魚說。

        “到農村去、到生產實踐中去,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服務,為農業增產增收作貢獻,這是科技小院的初衷,也是特色。”張福鎖說,如今科技小院走到了新階段,開始肩負起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

        “創新科學技術,最終是要解決問題。”張福鎖表示,在生產一線做科技創新和應用模式創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技術留在農民身邊,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科技小院大有可為。(人民日報 記者 李茂穎)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瓜视频在线播放|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黑人video| 成人性开放大片| 亚洲色图激情文学|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爽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三级网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韩国专区| 亚洲综合区小说区激情区| 综合图区亚洲欧美另类小说|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在线看|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激情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你懂得| jizzjizz中国护士第一次| 成人18视频日本| 久草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一国产一区秋霞在线观看| 97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五月综合色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 |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91视频免费观看| 天下第一社区视频welcome|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东京热|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不卡视频| 最近在线中文字幕影院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看亚洲a级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