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浙江“村晚”年味壓軸 展新時代村民美好生活
中新網嘉興2月5日電(張雨滴)火紅燈籠鬧元宵,張燈結彩年味濃。當浙江農村文化禮堂“我們的村晚”遇到了元宵節,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帶著“年味、鄉土味、文化味”,共同唱響浙江大地的鄉村文化繁榮新景象。
2月5日晚,2023年浙江農村文化禮堂“我們的村晚”浙江省主場活動在嘉興市海鹽縣沈蕩鎮永慶村文化禮堂開演。
各行各業齊上陣 農村百姓顯神通
晚會在熱鬧的開場曲《張燈結彩》中正式拉開帷幕,來自浙江省各地文化禮堂的歌手齊聲歌唱,舞臺上展示的海鹽滾燈、塘工號子、沈蕩釀酒等海鹽非遺元素和歌舞表演,把觀眾一下帶進了歡樂的“年味”里。
“在開場表演中,我們展示的是沈蕩鎮歷史悠久的釀酒技藝,該技藝至今為止已經有136年的文化底蘊了,由18項工藝來進行釀制,希望老百姓看到表演能夠更加了解沈蕩的文化特色。”參與開場表演的沈蕩鎮五圣村黨總支委員董哲說。
據董哲介紹,表演沈蕩釀酒技藝的演員們來自沈蕩鎮各個村子的文藝工作者。“現在沈蕩鎮每個村都有文化禮堂,平常我們會在各個文化禮堂進行表演排練,截至目前已經進行了30余場表演。”
海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周玲表示,海鹽縣充分發揮文化禮堂集聚人氣,共樂共享作用,每個節慶提供一場大型演出、每個季度提供一場公益培訓,截至目前,共有品牌活動85項,舉辦文化活動千余場次。
今年,來自浙江省各地的農民群眾登上了浙江省“我們的村晚”主場活動的舞臺,海邊漁民、山區果農、務農村嫂、鄉村致富帶頭人等數百人,帶著自編自導自演的模仿秀、戲劇小品、雜技等,帶來一場充滿鄉土氣息的文化大餐。
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的村民帶來的非遺武術表演《船拳》,每一拳都打出農民的精神頭;來自德清縣莫干山鎮東沈村的年輕創業者,彈著吉他演唱《鄉村合伙人》,為大家娓娓道來一段鄉村小鎮因年輕創業者的到來發生變化;小品《橘子紅了》講述了正為銷路發愁的果農老何,用直播代貨的方式解決出售難題的故事,讓老何家的“橘子紅了”……
據了解,今年的15個節目是由各地推薦報送的近200個節目中遴選而來,其中就包括“我要上村晚”系列的村歌大賽、小品大賽等獲獎作品。
放大“村晚”效應 釋放“村晚”紅利
2022年,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累計建成20511家,實現“全覆蓋”。浙江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鄉村文化挖掘培育機制,通過“我要上村晚”戲劇小品大賽、村歌大賽、主持人大賽等,實現“我們的村晚”貫穿全年,深入挖掘培育浙江鄉村文化和文化人才,展現鄉土文化、浙江形象厚積力量。
如今,在文化禮堂辦一場熱熱鬧鬧的村晚,已經成為浙江鄉村老百姓們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節慶活動。據統計,2023年春節前后,已有線上線下總計5800余場“我們的村晚”在浙江省各地農村文化禮堂上演。
1月11日晚,嘉善縣2023年“我們的村晚”文藝晚會暨文化禮堂原創節目展演活動上,嘉善籍青年越劇演員張艾嘉回到家鄉舞臺傾情演出。多年來,張艾嘉堅持用藝術才干回饋家鄉百姓,是名副其實的文化禮堂“駐堂民星”。
寒假期間,張艾嘉經常往返上海與嘉善兩地,為孩子們帶去“越劇冬令營”課程,除了越劇演員的唱念做打教學之外,還有越劇知識科普、嘉善地方戲歷史等內容,吸引了一大批孩子學習并愛上戲曲藝術,了解傳統文化。
“讓孩子們了解我們戲曲的美,知道我們傳統文化的美,我覺得這作為我的初衷來說,教育的意義已經達到了。”張艾嘉說。
如今,浙江“我們的村晚”品牌已經走向全國,成為“國家樣板”。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晚”等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前不久,2023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點名單公布,浙江又有四個村子入選,成為全國入選示范點最多的省份。
演的是鄉親,說的是鄉音,唱的是鄉愁,舞的是鄉情。“我們的村晚”已從村民們的小聯歡成為浙江鄉村群眾的不可缺少的年味“硬菜”。(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