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 未來示范區建設有何新意?
記者21日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獲批,這為示范區的規劃建設治理提供了基本依據。該規劃也是國內首個經國務院批準的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包括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全域,“兩區一縣”約2413平方公里。《規劃》中,未來的示范區建設有何新意呢?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提出這些“目標”
總體規劃明確,示范區將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推進跨區域一體化空間協同治理;聚焦三地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共同建設太浦河、京杭運河清水綠廊,統一示范區環保排放標準,三地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要達到100%。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 門曉瑩:三省市現在共同推進示范區,統籌各類專項規劃,完善區域一體化的空間治理機制,重點圍繞著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統籌示范區軌道交通網絡,打通省際的斷頭路,來促進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
總體規劃還提出,示范區將促進綠色低碳發展,以河湖田鎮村融合的水鄉單元為空間載體,推動存量用地布局優化,著力擴大藍綠空間,到2035年,河湖水面率不低于20.6%,森林覆蓋率大于12%,綠色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 門曉瑩:同時在街區里面,通過布置一些小型的綠地、立體的綠化,還有復合的藍綠空間,來建設綠色低碳街區,構建研學產協同共進的空間載體,來促進產業用地分類整治、提質增效等措施,構建創新驅動、高效集約的產業發展的新方式。
跨省域 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如何實施好?
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是國家一項重大戰略,建設由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組成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對于這樣一個跨省域、跨行政區的國土空間規劃,如何來實施好?
總體規劃明確,示范區將嚴守資源安全底線,不搞集中成片、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建設,不走建設用地規模擴張的老路,在堅守耕地保護、生態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等安全底線管控的基礎上,到2035年,示范區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以內,較現狀建設用地減少15.7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 門曉瑩: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這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動城鄉建設不可逾越的紅線,來聚焦生態綠色一體化,嚴控開發強度。要嚴禁隨意撤并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的意愿搞大拆大建。
在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方面,示范區將立足資源稟賦和江南水鄉特色,構建多中心、開放式、綠色化的區域一體空間布局,擴大生態空間,保障農業空間,優化城鎮空間。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 門曉瑩:通過這個規劃逐步提升空間的利用效率,比如更好地引進一些新業態,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時把空間進行優化整合,把空間布局成集約型、網絡式的空間,更有利于空間的高效和協同,而不是過去的單中心形式。
明確要求示范區“有增有減”
此次《規劃》的出臺,對推動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規劃》中有這樣幾個數字,擴大示范區藍綠空間,到2035年,河湖水面率不低于20.6%,森林覆蓋率大于12%,綠色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減少示范區建設用地,到2035年,示范區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以內,較現狀建設用地減少15.7平方公里。《規劃》中這“有增有減”背后有著怎樣的意義?如何透過《規劃》看中國未來發展?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 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 徐洪才:剛剛頒布的長三角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土地、水和森林資源保護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和科技研發投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的政策目標,要求當地政府做好“加減法”,旨在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長三角地區2021—2035期間,節約使用和高效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一個政策指引和行動綱領。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鎮,在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規劃的實施將有助于促進長三角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綠色一體化發展,有助于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創新經濟的加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將在全國范圍內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這次規劃綱要也釋放了一個積極的政策信號,就是在規劃的引領下,長三角地區將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政策導向,立足于當地的資源稟賦和江南水鄉的特色,保護傳承好文化與自然價值,促進形成多中心、網絡化、集約型、開放式、綠色化的區域一體化空間布局。在國土資源節約和高效使用方面,一張藍圖干到底,并以此為基礎,統籌各類專項規劃,完善區域一體化空間治理機制,重點圍繞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治共保,促進實現綠色經濟、高品質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統一,為全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表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