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平遙里的刀劍坊: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中新網太原2月28日電 題:古城平遙里的刀劍坊: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作者 張春燕 王甜
“劍的價值就是賦予我們一種文化內涵,它承載著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和保家衛國的精神,通過各個時期留存下來的刀劍,人們可以了解刀劍的歷史以及中國的歷史。”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鍛造技藝第六代傳人劉文濤如是說。
在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文濤坊古兵器博物館內,不同時期的兵器依序排列,一把把刀劍向民眾展示著它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
劍被譽為“短兵之祖”,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歷朝王侯將相、文士俠客、商賈庶民都以佩劍為榮,所以劍又被人們賦予了神圣的意義,并以傳統文化的形式傳承發展。
據劉文濤介紹,其自幼習武,酷愛刀劍藝術,19歲開始涉獵古兵器收藏并跟隨舅舅學習鍛造手藝,1992年創辦文濤坊,先后復制、修復中國古兵器數百件。
劉文濤說,作為一門綜合技術,劍的制作由上百道工藝組成,綜合運用了中國古代兵器中科學的焠火工藝、精湛的金屬冶鑄鍛造技術、精致的外裝金屬設計制作技藝。
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劉文濤在繼承傳統優秀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賦予了寶劍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2001年,劉文濤破譯了中國古刀劍傳統鍛造工藝失傳已久的“花紋鋼技術”,取得了現代中外刀劍研究的歷史性突破。
為了保護好這項“非遺”技藝,劉文濤在培養徒弟的同時,也通過多種方式,傳承文化基因。劉文濤說,刀劍的歷史也濃縮了平遙的歷史文化,他將繼續讓非遺技藝在保護中傳承。(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