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福建推動自貿片區間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創新發展平臺;安徽下好創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推動更多前沿創新成果就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內蒙古全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進新能源開發建設、謀劃全產業鏈發展……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已經在各地的生動實踐中開始展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正在聚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這一要求鮮明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質與量關系的辯證把握,充分彰顯了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指明了方向。
質與量缺一不可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助力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容誠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肖厚發認為,在當前階段,經濟發展的質和量缺一不可。我國經濟要充分消化吸收高速增長階段取得的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全面提升的養料。同時,也需保持適度合理的規模增長,跟上世界和時代發展的潮流,為中長期目標的實現做充分的積累。
“從全球范圍看,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低速增長,經濟發展需要以質取勝。”全國人大代表,中原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徐諾金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需要以高質量發展解決內生需求不足、潛在生產率提升、收入分配優化、社會保障公平等方面的問題,并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好質與量的關系,不斷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夯實提質增效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沒有質的有效提升,就談不上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的質和量是共存、并重的。因此,經濟發展不能一味追求GDP增長,還要追求發展的可持續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要推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不能不要量的增長,也不能只要量的增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說。
沒有量的合理增長,高質量發展就失去了物質和技術支撐。“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不是放棄量的擴張,而是力求更高水平、更有效率的‘量的合理增長’。”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潘越認為,質的有效提升體現為產業結構優化、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能耗水平下降、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等多個維度;量的合理增長要求我們摒棄盲目追求規模擴大而忽視經濟質效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這二者本質上都服務于我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這一共同目標。
把握規律協調并進
代表委員認為,應充分認識到質與量有機統一的關系,深入把握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深刻內涵。質的提升為量的增長提供持續動力,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礎。
“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從量變到質變的躍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全國政協委員、建設銀行天津市分行行長吳益強說。
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推動新的量變,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孫東明代表認為,經濟發展的質和量要協同并進,這一理念貫穿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通過質的有效提升引領量的合理增長,通過量的合理增長支撐質的有效提升,這是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經驗。
“如果缺乏了質的提升,那么量的增長必然只是低質量的重復建設和簡單的數量擴張。另外,量的合理增長對于保民生和穩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潘越代表說。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就需要努力在做大總量、提升質量上取得突破。”全國人大代表、安徽銅陵市市長孔濤說,銅陵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突出“畝均論英雄”導向,既推動傳統產業往高端環節走,做強做優銅、精細化工等優勢產業,也推動新興產業往核心環節走,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電池、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以質的有效提升為量的合理增長提供新動能,用量的合理增長為質的有效提升夯實基礎。
以質取勝量質齊升
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要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在提高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
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推動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實施一系列鼓勵創新的舉措,我國原始創新有了大幅度提升,這為我國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期提供了有利條件。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突破科技‘卡脖子’問題,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孫東明代表說。
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進一步提振發展信心。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多蒙德實業集團董事長石磊認為,要大力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在稅收、融資、用人成本等方面繼續出臺惠企政策,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給企業發展創造充足市場空間,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吳益強委員認為,要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銀行要為科技創新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支持,聚焦“專精特新”企業,切實提升對科創企業的服務質效。
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金融服務門檻高、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等問題是制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要不斷優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立足農村或偏遠地區的文旅等特色產業,深入挖掘金融需求、創新產品設計、深耕下沉市場。”潘越代表說。(經濟日報記者 禹 洋 李丹丹 仇莉娜 王寶會 姚 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