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最佳時間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今年是全國政協委員張文宏履職的第一年。沒有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之前,作為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經常會在社交網絡平臺回應群眾對新冠疫情的關切,“但是發也就發了”。成為政協委員之后,張文宏知道自己發聲的平臺變得不一樣了,他倍感珍惜,因為反應老百姓切實需求的表達可以更快地傳遞給相關部門,進而推動政策的改變。
履職第一年,張文宏重點關注基層醫療機構的公共衛生能力建設。3月4日,張文宏亮相今年兩會的首場“委員通道”,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新冠疫情三年來的感受”時,張文宏說,他通過調研發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承擔了大量抗擊疫情的工作,“他們是我們走出這波疫情非常關鍵的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今年全國兩會,并非只有張文宏重點關注基層醫療機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健委主任劉俊彩在提案里寫到,三年來,基層醫療機構積極筑牢基層疫情防控“網底”,發揮“探頭”作用,為全國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年的新冠疫情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重要性凸顯。目前,疫情處于低流行階段,張文宏認為,接下來是繼續強化基層醫療體系的最佳時間節點。他表示,新冠疫情以來,我國在處理疫情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為未來打造平急轉換、三級聯動的醫療網絡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當基層醫療衛生體系變得有彈性、有韌性之后,如果再有疫情來襲,一個覆蓋面廣泛的醫療救治網絡體系就可以上下聯動,“這樣對于未來有可能存在的公共衛生挑戰,我們就有信心。”張文宏說。
留住人,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就做好了
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2021年年底,全國在村衛生室工作的人員有136.3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7.6萬人。與2020年比較,村衛生室數減少了1萬個,執業(助理)醫師卻增加了1.1萬人。
但是增加的人員還不能滿足需求。劉俊彩在調研中發現,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編制不足問題仍然凸顯,隨著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等任務持續加重,基層編制和人員沒有相應增加(農村地區更為突出),呈現出工作量大而醫務人員少的局面。
張文宏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建設好基層醫療衛生體系,人才是關鍵,也是標志,“留住人了,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就做好了”。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劉俊彩認為應增加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編制數量,根據服務人口數量及需求,綜合考慮常態化疫情防控等因素,統籌區域內人員編制資源,科學核定、動態調整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編制數量,允許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在編制總額內,采取員額制管理方式補充醫務人員。
基層醫療機構留不住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發展空間較小。張文宏在上海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生在就職前曾去三級醫院做過相關規范化培訓。張文宏強調,這些培訓今后還需要繼續加強,通過三級診療體系、醫聯體等機制,持續提升基層醫生的能力,讓老百姓愿意來基層看病。患者的增加會提升醫生的診療能力,也是醫生的職業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三級診療體系在新冠疫情之前就開始構建,“新十條”之后,為了保證重癥患者及時被救治,三級診療體系被進一步完善。“新十條”發布的當天,《以醫聯體為載體做好新冠肺炎分級診療工作方案的通知》也同時發布,文件要求以網格化布局醫聯體為載體,完善三級綜合醫院之間的轉診機制,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連續性,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新十條”之后的一段時間,張文宏坦言,包括他在內的醫務人員壓力非常大。張文宏和專家團隊到基層醫療機構調研期間,遇到一位他們曾在線上多次會診過的新冠重癥患者,這位70多歲的患者受益于基層醫療機構和上級醫院的三級聯動,成功脫離了生命危險,已于除夕夜的前一天順利出院。
這些被社區醫生成功搶救的患者,“給了我非常大的信心,只要我們強化好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力量動員起來,就可以把疫情中高危患者在早期的黃金救治時間窗內搶救回來。”張文宏說。
為“平戰結合”儲備力量
“新十條”不僅按下了完善三級醫療體系的加速鍵,在提升基層醫生的診療能力方面,也起到了推動作用。春節假期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基層診療和服務指南(第一版)》(以下簡稱《指南》)發布。隨后,參與《指南》制定的權威專家又面向全國基層醫生開展了為期8天的培訓。培訓涵蓋了新冠病毒感染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對癥支持治療、中醫治療、炎癥指標的判斷等22個主題。
《指南》的兩位專家組組長之一、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遲春花表示,《指南》及培訓有助于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對推動分級診療制度的完善也將發揮積極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吳浩是《指南》的另一位專家組組長。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應對新冠疫情社區防控專家組組長,吳浩帶領團隊先后直接參加了16個省份的28場重要疫情防控“戰役”。在去年兩會的“委員通道”上,吳浩說,社區防控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疫情防控關鍵之舉。
吳浩是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的獲得者,他曾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任職近20年,上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任期內,他的多份提案聚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
《著力推動基層醫院呼吸學科規范化建設》是吳浩今年帶來的一份提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面向最廣大的呼吸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然而,常年與基層醫療機構打交道的吳浩向記者表示,基層醫療人員呼吸疾病診療服務能力相對薄弱,專業知識缺乏、觀念陳舊,機構缺少常用診治工具和常用藥物,特別是新冠疫情的暴發,暴露了我國對呼吸慢病及呼吸道傳染病的防診治規范化還遠遠不夠。
因此,吳浩建議,以慢阻肺病、哮喘等呼吸慢病為核心,以流感及新冠病毒等呼吸道傳染病為對標目標,建立基層呼吸病專區,以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呼吸慢病綜合防治能力和呼吸道傳染病應對能力。吳浩表示,基層呼吸學科得到了發展,如果再有疫情來襲,可以迅速地整合出應對疫情的人力和資源,實現“平戰結合”的轉換。
強基層,利在當下,功在長遠
吳浩曾兩次走上“委員通道”,第一次是2018年,當年全國兩會首次開啟“委員通道”這一機制。當時,吳浩是北京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委員通道”上,記者向他提問:“北京有很多大醫院、名醫生,社區醫生對百姓的健康能起到什么作用?”
2018年,新冠疫情還沒來襲,基層醫療機構的重要性還沒現在這么廣為人知。吳浩在“委員通道”分享了一個案例:有一天,他在電梯間遇到一位85歲的老奶奶,經過詢問得知,老奶奶帶著60多歲的女兒來看全科醫生。“看到她們,我就在想,這不正是我們的未來嗎?當我們老了,如果有一個值得信任的全科醫生,在家門口做做健康保養,就不用奔波在大醫院里受罪了。”5年后,張文宏在“委員通道”上,再次回應了基層醫療機構在守護老百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張文宏、吳浩都以老年人來舉例,這并不是巧合。我國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的主要人群正是老年人,他們中的很多人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需要經常去醫院看病、開藥,同時,他們也很節儉,不愿意多花錢。在他們家門口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方便、人少、醫藥費報銷比例高,可以同時滿足他們的這兩個需求。
張文宏說,建設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疫情,也是為了未來的整體醫療需求,“老百姓身邊要有靠得住的醫療體系來支撐。”
2022年年末,我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中國的老齡人口越來越多已是不爭的事實。據國家衛健委推算,“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前后,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守護這些老年人的健康離不開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醫務人員。2018年兩會,吳浩在“委員通道”上說:“社區醫生的春天就是健康的春天”。5年后,這句話依然沒有過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