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城”武漢向全球邀約:今朝“春”更美
一城櫻夢,待你入眸。“櫻”雄的湖北,期待與八方游客共赴櫻花之約。3月7日,武漢向全國盛情邀請共赴櫻花之約,迅速引爆網絡。
從櫻花之約,窺探武漢發展之“春”——
我們看到的,是對外交往、開放合作的平臺和靚麗的城市名片;
我們讀懂的,是發展機遇、共享共創,是經濟社會發展中蘊含的巨大需求和潛力;
我們續寫的,是全力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標桿城市,向世界投資者敞開懷抱,吸引各路英雄投資興業的故事。
資源之聚,引發“蝴蝶效應”
兩江交匯,三鎮鼎立,百湖連珠,青山翠水。武漢,通江達海,曾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以商貿發達著稱于世。而今,作為連貫長江經濟帶、連接一帶一路、連通世界的重要樞紐城市,被賦予更大發展機遇,肩負起更重大責任。
黃金水道,寸水寸金。2010年,武漢新港崛起,為九州通衢插上了開放的新翅膀。中央賦予湖北“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新定位的同時,明確提出要加強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發展沿江港口鐵水聯運功能,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絡。2022年,武漢新港國際直航航線實現運輸量約3.16萬標箱,同比增長128%,直航業務量連續3年穩居長江中上游首位,黃金水道釋放江海聯運樞紐效應日益凸顯。
筑巢引鳳,有良枝可棲。為吸引金鳳“戀”巢,近年來武漢精心“扮靚”自我,在優化投資環境上卯足勁頭,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政策鏈、創新鏈和服務鏈,找準要素保障突破口,突出重點強招商,盤活資源提效益。《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發布顯示,武漢連續5年成為凈流入城市,且占比逐年增加,武漢躋身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十。僅2021年,武漢新增百萬人口中,留漢大學生達34.52萬人,比2020年增加14.3%。
科技創新,產業蓬勃發展。2022年,國家在區域創新上又一個重大戰略布局關乎武漢——聚焦打造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全球科技創新要素“匯聚地”的戰略使命,明確了武漢科技創新中心的規劃布局。自此,我國又一個區域創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近兩年,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庫、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8大湖北實驗室等一批重量級創新主體持續涌現。
文旅市場,強勢復蘇。“首批中國旅游休閑示范城市”、“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面對“黑天鵝”特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與影響,武漢實現了文化產業逆勢上揚,旅游產業加快復蘇。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湖北省累計接待游客3345.2萬人次,較2022年,同比增長28.86%,較2019年同比增長15.87%。
釋放資源潛能、深化改革創新、激發市場活力,就如同巨大的磁場,持續產生著“蝴蝶效應”,勢必引領武漢走向更好未來。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優化營商環境,武漢沒有“休止符”。近年來,武漢下足“繡花針”功夫,多維度優化營商環境,從細致的角度出發,將營商環境改革深入社會經濟運行的“毛細血管”。
2020年,湖北省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政府工作的“一號工程”來抓,作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國家中部崛起戰略支點的武漢,在推進“營商環境革命”方面率先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數據顯示,開辦企業、獲得電力、用水用氣、獲得信貸、政務服務、知識產權、包容普惠等14項營商環境指標,武漢市均位列全國第一梯隊。
對標國內外一流標準,打造國內最優營商環境的湖北樣板;瞄準“比肩國際、全國最優”這一目標,武漢連續兩年被列為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十四五”開局以來,隨著“五大中心”戰略目標的提出,武漢的營商環境革命浪潮高潮迭起。提動能,加速打造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促改革,“九城同心”打造要素高效聚集流動的好環境;強產業,打造融入國內國際市場的硬實力……
一個個率先,一項項舉措,一組組數據,讓武漢蹄疾步穩的營商環境建設畫卷躍然如見。牢牢把握營商環境這條“生命線”,武漢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引領、輻射和集聚作用,刀刃向內,大膽試,勇敢闖,自主創,奮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御風前行,行穩致遠。
緊握“生命線”,為企業護航
營商環境之于企業,如陽光、空氣和雨露,不可缺少。
放眼全國,近年來,優化營商環境成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
縱觀全省,湖北省委部署要求,要把握新時代營商環境建設要求,對標先進一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要在全國發展大局和湖北發展實際中把握和推進營商環境建設。
立足全市,武漢是國務院確定為中國營商環境評估活動首批參評城市之一,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營商環境改革為武漢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市場環境下,企業觸角對營商環境的感知最為敏感,人才、項目、資金等流動都會擇木而棲。做好企業“護航人”,武漢相繼出臺系列硬核舉措——
效率加速度。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主線,對標一流減流程,深化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放寬市場準入準營,企業設立登記時間由1個工作日壓縮到0.5個工作日,企業設立登記“網辦率”達100%。
革新有力度。推進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制定出臺《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豁免清單》,明確20余種豁免領域;建立首貸中心,提升企業獲貸率;強化精準惠企力度,開展企業上市省級獎勵資金“無申請兌付”改革等試點。
服務有溫度。創新推出“零號員工”服務模式,為市場主體投資經營提供全周期、更精細的周到服務;24小時“店小二”服務專線直指“急難愁盼”;開展政務服務“好差評”國家標準試點,將“好差評”和地方特色的“雙評議”有效融合。
致廣大而盡精微。馳而不息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松綁、為創新除障,為公平護航,大到投資興業,小到辦事跑腿,
武漢全力以赴、一以貫之,將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給更多市場主體,更多“春天的故事”還將在長江之濱上演。(潘佳秀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