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中西音樂融合 奏出節氣的聲音
聽!節氣的聲音——將歲月流轉譜寫成歌 統一戰線成員談如何讓世界聽懂中國
【《中國新聞》報記者李騰飛 實習記者 王曦澤報道】“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作曲家楊青漫步在河邊,將立春的含義和創作《立春——萬物生》時的思考娓娓道來,冰霜消融、桃花綻放的特寫,渲染出萬物復蘇的早春氣息。
這段畫面出自《聆聽二十四節氣之聲》(簡稱《聆聽》)系列短視頻的第一集,它以中國廣播藝術團原創音樂會《萬物生長——二十四節氣交響套曲音樂會》為核心,每一集講述一個節氣的文化內涵和音樂創作故事,在美輪美奐的視聽享受中,將《萬物生長》音樂會和中國獨有的節氣文化展現給海內外觀眾。
作為《聆聽》基礎的《萬物生長》音樂會,凝結著諸多藝術家的心血。從一個構思到多樣呈 現,從萌芽到開花結果,創作者們經歷了五年之久。近日,多位參與《萬物生長》創作表演的統一戰線成員接受《中國新聞》報采訪,講述如何讓世界聽懂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妙聲音。
劉學俊:五年嘗試 呈現中西音樂融合
“音樂是世界的通用語言。我們通過音樂,把中華傳統文化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給世界,”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聆聽二十四節氣之聲》總策劃人劉學俊說。
在劉學俊的童年記憶里,每到清明前后,母親總會對他說:“今天你必須吃一個雞蛋。”
那時的雞蛋很珍貴,所以劉學俊對這句話印象深刻。他生活在青島,還記得母親會根據到了農歷的哪一個節氣,把握海水漲潮和落潮的規律。在季節更替時,母親也總是提醒他“節氣還沒到,衣服不能脫”。
“衣食住行,他們的生活節奏就是按照二十四節氣來的,”劉學俊說,“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先人通過測量日影確定的,既是百姓生活中的民俗,又有很高的科學性。天、地、人合一,形成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家中長輩的耳濡目染,讓二十四節氣成為劉學俊骨子里對優秀中華文化最深刻的記憶,也成為他職業創作的靈感之源。2017年,他便開始了將二十四節氣通過音樂語言展現的嘗試。
“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套曲《四季》,由12個獨立小曲組成,我就想為什么我們不作24首曲目呢?”受到一些音樂作品的啟發,劉學俊決定每個節氣要有一首對應的曲目,從而達到最完整的呈現。
一開始,劉學俊想要采用民族音樂的形式,他著手聯系作曲家,然而創作的難度實在超乎預期。他說:“尤其是年輕一點的,對節氣的感受可能沒有我們那么深,就會覺得非常抽象、寫起來非常難。”
另一方面,經過團隊的反復論證,劉學俊意識到在這個主題的呈現上,民樂的表現張力和厚度還有著局限性,難上加難,只有再尋出路。第二次的選擇是音樂劇,用故事講述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在讀過劇本梗概、又一輪論證后,劉學俊依然感到不合適:“音樂劇流通起來太龐大、太困難,我們希望它做出來是能讓大家欣賞、能有影響力的。”
幾經周折,劉學俊最終決定采用交響樂的形式。他說:“以交響樂為基礎,加上民族器樂的色彩,還加入了一些當代的電音樂器。最后這一版,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
張高翔:用心“筑起”藝術高度
用音樂詮釋節氣,對作曲家來說是個大難題。“和繪畫不同,音樂太抽象了。每個人想象立春,他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中國廣播藝術團副團長張高翔說,“從作曲家的角度來講,要用音樂的七個音恰到好處地挖掘、表現這么深邃的節氣文化,難度真的很大。”
來自西方的交響樂為整個項目的音樂表達提供了支撐,古箏、板胡等民族樂器的運用,則讓《萬物生長》音樂會有著濃郁的中國特色。張高翔說:“交響樂團在幾百年的發展里,有它成熟、完善的地方。通過樂隊的形式,交響樂對音樂的呈現會更加豐滿;從可聽性上,還有世界范圍的審美上,都更容易被人接受。”作品中甚至還有流行音樂的元素,讓它的色彩更加多元而現代。
“傳統文化,包括傳統音樂,是一條涓涓不息的河流,它不是凝固不動的,”張高翔說,“新時代氣息的注入和世界元素的吸納,會使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彰顯活力。”
實現中西方音樂的融會貫通,要克服技術層面的難度,張高翔說:“做不好,就會變得像兩張‘皮’。”
“西方音樂比較量化。”張高翔舉例道,“中國的傳統音樂,像《春江花月夜》,沒有很明確速度和力度的標記,主要靠個人內心對音樂意境的感悟,所以每次演奏都會不一樣。”
“從廣義上講,音樂肯定是相通的。但在具體創作上,中西方音樂有著不小的差異,”張高翔說。這種差異,對作曲家楊青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萬物生長》的策劃熊寓冰回憶道:“楊青在創作時面臨的困難、苦悶,有時真的是非常痛苦的。有一天早上,她突然就咳血了,當時真的是‘嘔心瀝血’在創作。”捱過創作的艱辛,楊青最終寫出了光彩四射的作品。“《小暑》的旋律特別地悅耳,而《清明》那首,你一聽就覺得是清明到了,”劉學俊稱贊道。《小暑——荷風香》的演奏者、古箏演奏家蘇暢還將它納入到自己的巡演中,向更多觀眾展示。
張高翔說:“藝術創作首先是個專業的事情。創作者們非常用心,保證了這個項目的藝術高度,如果沒有藝術上的高度,它就不可能產生影響。”
蘇暢:用古箏描繪小暑清涼
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背景下,古箏演奏家蘇暢靈動地演繹了一曲明快、活潑的《小暑——荷風香》。在悶熱的小暑時節,婉轉的曲調仿若清風送來荷花的香氣,為夏日增添一抹清涼。
蘇暢是《萬物生長》音樂會的表演者,也是最早為它沉醉的觀眾之一。在觀賞了音樂會在北展劇場的首演后,蘇暢強烈地表達了加入其中的意愿。她笑著說:“我是從‘硬要’參加,變成‘應邀’參加的。”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里的第十一個節氣,昭示著季夏來臨,但最熱的日子尚未到來。“演奏這首曲子的感覺,就是從暑熱當中體會到一絲清涼,”蘇暢說,“它非常適合古箏,其中有一段旋律是很有韻味的,而韻是中國樂器獨有的一種特色。”
出國演出時,蘇暢曾意外于外國人對古箏這件樂器的陌生和驚訝。“后來我才知道,他們是真的對古箏知之甚少,”蘇暢說,“我很期待這個作品能在海外演出,將歲月積淀下來的中華文化的美,傳遞給世界。”
姜克美:板胡更能表達秋分韻味
秋分,是豐收的季節。在板胡與交響樂的合奏中,《秋分——谷倉滿》將農民在田野中收割稻谷、播撒種子的畫面呈現眼前。胡琴演奏家姜克美拉出了激昂、高亢的旋律,伴著背景里金燦燦的麥浪起伏,傳遞出鄉野農家的忙碌和雀躍。
實際上,《谷倉滿》最早是由小提琴來演奏的,在去年的演出中改為了板胡。姜克美說:“因為板胡的個性是非常熱情奔放的,它有濃郁的民族音樂特色,很擅長表達跟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藝術團后來覺得,板胡可能會更合適。”
為了讓《谷倉滿》更有民間味道,姜克美在演奏中加入了許多板胡的手法。她說:“因為原來是寫給小提琴的,有大量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是沒有時間去加韻味的,而這種韻味恰恰是表達音樂內容的關鍵。人們在田野間勞動,那種滿目都是稻谷、豐收的喜悅,有這種韻味,它作為民族音樂的魅力才會更濃。”
“你能在里面感受到傳統音樂和西方音樂的融合和碰撞,”姜克美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對中西方音樂結合的探索,也是在板胡作品中增加了一種新的形式。”
馮敬雅:把白露凝霜融入舞蹈
在竹笛、琵琶、交響樂共奏的《寒露——辭青秋》里,青年舞蹈家馮敬雅緩緩邁向舞臺中央,伸展雙臂,仿若最后一批南遷的鴻雁。青色裙擺隨著她的旋轉飛揚,露氣在深沉而磅礴的樂聲里凝結為霜,預示著冬季到來。
寒露在秋分之后、霜降之前,是熱氣退去、寒氣漸生的時節,馮敬雅的出場步伐也與之呼應。她說:“我運用了非常緩慢的步伐,試圖營造出那種悄無聲息的感覺。我想通過舞蹈的這種呈現,讓人感覺到這個節氣是逐漸步入生活的。”
白露凝霜、鴻雁南飛的意象都融入了馮敬雅的舞蹈中。“把我自己當作每個意象里會出現的一種形態,比如像鴻雁南飛是用旋轉的方式,還有手上會有一個凝霜的動作。從身體的每一處細節里,盡可能呈現出節氣的特點,”馮敬雅說。
寒露的凋零、逝去之美,隨舞蹈呈現在觀眾眼前。“這首曲子的情感很濃厚,它和視覺上營造出的清冷相對比,會讓內核更飽滿,情感更加充沛,”馮敬雅說,“動作看著很柔,實際上是很有內力的。虛中有實、柔中帶剛,我想將這種內涵外化在舞蹈上,將寒露節氣的氣質傳達給大家。”
中西融合賦予二十四節氣新生命
2021年7月1日,《萬物生長》音樂會在北展劇場首演。
演出后,劇場向觀眾分發了滿意度調查,最后反饋的評分超過了九十七分。超高的好評度證明了作品的質量,也大大增強了藝術團的信心。不久后,中央電視臺邀請廣播藝術團去錄制全場,后來藝術團又兩次在國家大劇院表演了這場原創音樂會,并在2022藝術季中帶著2.0版本重回北展劇場。
“這部作品我們還會不斷地打磨精細,”劉學俊說,“我們也在想怎么把它推出去,讓世界范圍內更多人知道。”
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倒計時視頻充滿自然之美,將節氣文化展現給了全球各地的觀眾,一下子,節氣的話題熱了起來。
劉學俊說:“有了這個前提,我們為什么不試著用更多方式把它展現給全世界呢?”
于是,唱片、短視頻紛沓而來。9月18日,中國唱片公司錄制了《萬物生長》音樂會的現場版,現在已經在Spotify等流媒體平臺上線發行。經過五十多天的拍攝,《聆聽》系列短視頻也正隨著節氣一一公開。作曲家楊青還在將《萬物生長》改為組曲樂譜,讓其他樂團可以演奏最精彩的片段。
“短視頻、原聲帶、或者有藝術性的紀錄片,這些是西方年輕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劉學俊說,“我們不是向他宣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多么深邃和精彩,而是把這些好的東西展現給他。他自然而然就會感興趣,會去追問。”
在劉學俊看來,自然的、潤物細無聲式的傳播,是弘揚中華文化更長遠的一種方式,也是《萬物生長》這部作品能做到的、應該去做的事。
正如《聆聽》每一集的片頭,這段輕緩的朗誦:“我們用音樂記錄歲月流轉,讓流動的思想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溫柔碰撞,讓中西融合賦予二十四節氣全新的生命,讓時光停駐,一起譜寫萬物生長的旋律。”(《中國新聞》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