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年文藝工作者強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事業的未來。只有青年文藝工作者強起來,我們的文藝事業才能形成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五四青年節之際,我們約請幾位青年文藝工作者,結合他們的創作成才道路,談談青年人才怎樣守正道、走大道,多創新、出精品,讓中國文藝的天空更加群星璀璨。
——編 者
用文學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
董夏青青
我在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求學期間,學校經常邀請來自《人民文學》、《文藝報》、魯迅文學院、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作家來授課,他們鼓勵我們這些文學青年要扎根基層,從人民生活中汲取創作養分。其中,有一位老師的課講得格外精彩,他告訴我們這些學員:要想成為有著與眾不同寫作風格的文學新人和有出息的作家,就要敢于到高原大漠,到最艱苦也最有藝術特質的地方工作生活。這位老師的話,影響了我之后的職業選擇。
畢業時,我申請前往新疆軍區,成為部隊的文學創作員,一去就是十年。
新疆十年,我遠離親人,在困難磨礪中快速成長。這段工作經歷磨煉了我的心性,也奠定了我寫作的基石。我開始將目光投向更開闊的遠處,收攏精力來打量生活,重新審視過去“熟視無睹”的人生內容。這期間,我每去一個邊防連隊與戰士聊天交流,都會想起一位戰友的話:“好像他們都是一個個詩人,用極短的時間就參透了人生的道理。”每每與戰友們面對面交流,都會被他們在戰備訓練和日常生活中通過無數次實踐而總結出來的經驗體會所打動,那是帶著體溫和情感的智慧,充滿深刻的見解和實實在在的善意。正是這些每日積累下來的“經驗”,增強了他們身體和心靈的韌勁兒,使他們遇到各種情況更加鎮定,面對困難不失彈性。這些故事,如果我不走到他們身邊,也許永遠也無從聽聞。
在新疆的經歷,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作為一個80后,以前我只感到自己需要父母、長輩和朋友的愛與關照;在新疆,我感到戰士們也需要我,需要我的在場和注視,需要我把他們的經歷講給更多人聽。對于常年戍守邊關的軍人來說,每天面對荒無人煙的雪山戈壁,忍受極限環境是一方面,還要忍受少人交流的心靈孤寂。我書寫新時代戍邊官兵的故事,就是希望更多人了解他們的生活,在內心向他們不懼艱險的無私品質深深致敬,并從中汲取面對困難和磨礪的勇氣。
去年,我創作的邊防題材短篇小說《在阿吾斯奇》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我知道,是戰友們以忠誠堅守保家衛國的故事感動了讀者。北京人藝演員藍天野曾說:“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這句話換到文學這兒也成立——沒有小角色,只有被作者寫“小”的人物。戰友們對家國故土、對親人摯友的熾熱情感和令人崇敬的品格,激發我傾注熱情和心力,不斷去思索和開掘那些零星細小卻驚心動魄的人生瞬間。我一直努力通過具體的歷史和生活場景講述戍邊軍人的故事,通過青年官兵和邊疆少數民族群眾的人物塑造,去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工作的這些年,為了不斷提高學養,增加知識儲備,我還“見縫插針”地到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讀碩士、在魯迅文學院進修。文學固然不是全靠“學”出來的,但學習對于寫作者十分重要,尤其在青年時期,能夠通過吸收豐富而高質的信息來拓展眼界心胸、尋找興趣方向,在老師指導下閱讀經典,加深對文學的體悟,會讓植在心里的種子更結實、有力。
作為青年寫作者,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很多前輩作家、批評家的指點和幫助。接下來,我要一方面繼續琢磨和消化前輩老師們的經驗教誨,一方面堅持不懈地行走一線,走進高原和海防,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最飽滿的熱情謳歌奮斗軍旅,用飽滿豐盈、鮮活生動的文學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
(作者為作家)
在藝術傳承中綻放青春光彩
蔡美娜
我13歲考入藝校學習掌中木偶戲,畢業后從事木偶表演和傳承已有20多年。回望自己的成長道路,結合自己的傳承實踐,認為培養青年文藝人才有三個關鍵點。
傳承者要用富有魅力的作品吸引年輕人,激發他們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從事傳統木偶表演藝術,需要十數年苦練,如果沒有熱情和韌勁兒,是難以堅持、難以成才的。我從事木偶藝術,跟自幼受戲曲熏陶分不開。小時候,每逢村里來戲班,我就跟著奶奶拿凳子去占位,那些精彩的表演看得我如癡如醉,看完戲自己也開心地哼唱起來。從那時起,我跟木偶結下了不解之緣。考入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分校木偶班后,我每天凌晨5點多起床洗漱,喝上一杯淡鹽水,就開始一天的艱苦練習。壓指、劈指、舉臂、手指操……這些重要的基本功必須練扎實。為了練好舉臂,常常一舉就是半個小時。有時練得嘴唇發紫、手酸腳麻。表演中的每一個細節,音樂與唱詞的銜接、動作與步伐的一致、手指與偶形的配合、演員與角色的交流等,都需要勤學不輟。那時候劇團條件不好,排練廳一下雨就漏水,排大戲時我們甚至要準備好幾個臉盆去接雨水。回想那段艱苦的練功生活,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還是因為打心里熱愛這門藝術。多年來,我持續到各地演出,尤其是走進晉江各個學校,開設興趣班,為的是給孩子們展示精彩的技藝,讓木偶藝術贏得小觀眾,吸引更多年輕人才加入文化傳承的隊伍。
傳承者要循循善誘,傾囊相授。掌中木偶戲表演難度大,需要從藝者不僅掌握木偶操控技藝,還要能唱、念、做、打,對演員要求是多方面的。比如人戲的形體功、科步等,要在熟練掌握后將其轉化到手上,用手指操控表達出來。除此之外,木偶演員還要有“一心兩用”的特殊技能,也就是一個人操縱兩個木偶,一人分飾兩角。例如左手飾旦角,右手飾小丑,一旦一丑互相配合。這就要求演員不僅在表演上做出區分,還要在唱、念的聲色變化上同步協調,并同時做出開打、武打等動作,賦予木偶千變萬化的姿態和喜怒哀樂的情感,帶給觀眾多重視聽享受。這么復雜的藝術,需要從藝者多年如一日虛心求學、勤奮練功,更需要傳承者口傳心授、細致指導。進入藝校后,李伯芬老師對我精心培養,帶著我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刻苦練習,一部戲一部戲用心鉆研,為我從事木偶表演打下堅實基礎。后來顏灑蓉、李勝奕老師也給了我無私指導和精心提點。現在,我培養學生,也希望自己能像我的師輩一樣,給學生最大的幫助,讓他們盡快成長成才,共同把南派掌中木偶戲發揚光大。
傳承者要為青年學子提供鍛煉本領、展現才華的廣闊舞臺。學藝練功的效果要在舞臺上檢驗,出神入化的本領要在舞臺上練就。直到現在,我仍然在通過舞臺實踐精進自己的技藝。近幾年,我們復排傳統經典小戲,我找來了恩師和不同劇種的同一劇目音像資料,反復研究發音部位和聲腔韻律,捕捉人物的形象、動作和語言特點,為“一人兩角”的掌上表演加分。節目復排演出后,受到廣泛的認可與肯定。我也由此受文旅部選調,參加央視新年戲曲晚會錄制。從藝這么多年,劇團不斷為我們提供走向各地、走出國門的演出機會,使我從最初的演小戲到勝任大戲、在各類大賽上奪得獎項……面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演出,我從他們的反饋中獲得改進的機會,激發新的創作靈感,也積累了更多舞臺經驗和職業自信。舞臺是培養藝術人才的目的,也是培養藝術人才的手段,給年輕學子以廣闊的舞臺,他們一定會還你以更大的驚喜。
傳統藝術里有深厚文化和迷人魅力,需要從藝者用心體悟和發揚。傳承者要甘作人梯,為他們搭建舞臺,幫助他們成長成才。
(作者為福建省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演員)
讓更多人感受民族聲樂的魅力
周 韡
中國民族聲樂繼承發揚了民歌、戲曲、曲藝等傳統藝術的精髓,吸收借鑒了西方聲樂發聲方法,文化底蘊深厚,美學風格獨樹一幟。作為青年歌唱演員,在多年藝術實踐中,我越來越感到,只有扎根人民生活,把自己充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用民族聲樂唱出中國人的火熱生活和情感世界。
我的成長受益于樂團栽培,尤其是老一輩藝術家的“傳幫帶”。參加工作后,我入選團里的青年人才培養計劃,跟隨歌唱家姜嘉鏘老師學習演唱古典詩詞和傳統民歌。其中,演唱古典詩詞對畢業于聲樂歌劇系的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經過多年學習,我不僅掌握了古典詩詞演唱的原理、方法和技巧,還獲取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能夠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國民族聲樂,唱出“中國味兒”。
姜嘉鏘老師常對我說:“古典詩詞演唱是一門精致的藝術。”精致到什么程度?在演唱方面,咬字行腔的抑揚頓挫、起承轉合都要做到位,才能把語言美、音韻美表現出來。除此之外,演唱前還要深入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作者的人生境遇,充分理解詩詞含義,把握字句背后的情感元素,這樣才能唱出意境美。在學習過程中,姜老師不辭辛苦地講解詩詞,不厭其煩地做出示范,帶著我一字一句仔細打磨。
民族聲樂講究口傳心授,“傳幫帶”是有傳統的。詩詞吟誦、民歌演唱與西方聲樂不同,在音高、音長實值等方面沒有明確的記譜法記載,主要依靠藝術家親自傳授。一首詩詞到底要怎么唱,還得結合內容含義和演唱者的所見所感。比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里的“船”字,要唱出水波拍打在岸上的悠長韻味。這個特殊的藝術處理方法,源自姜老師到寒山寺的采風。他看到江水涌動,聽到水浪聲音,感受著真實的詩中風景,進而有了字尾的悠長唱法。在老師幫助下,我建立起對詩詞演唱的系統理解,也試著創作了一些新的詩詞演唱作品。
除了“傳幫帶”,樂團還為我們青年演員搭建深入生活的平臺,組織基層采風和演出活動,讓我們唱出美好生活,唱響時代的精氣神。老一輩藝術家教導我們“忘掉刻意的演唱技巧,向人民學習,返璞歸真”。在中國民族聲樂中,民歌是一種典型的源于人民生活的音樂類型,它誕生在田間地頭,成長在勞動號子里,響徹在人們的心坎兒里。
藝術不只是技巧,到民歌誕生的現場看看,和老鄉們交流,才會理解作品真正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2017年,我跟隨樂團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采風,當地的山歌傳承人邊舞邊唱,引起大家的好奇:為什么要那樣擺起手臂?這些別致的動作有什么特別含義?傳承人直率地說:“這就是鋤地、撒種子的動作,邊干邊唱!”隨后,我們也跟著當地百姓一起歌唱,一起舞蹈。后來,每次演唱云南山歌,那山水間的景色,那田地里的勞作場景都會浮現在我的腦海。有了親身體驗的支撐,唱出來的歌詞更有藝術表現力,更有打動人心的情感力量。近年來,通過深入生活,我把從生活現場獲得的靈感轉化為具有個人特色的演唱技法,并創作演繹了《擔當》《風雨情》等一系列新作品,贏得了觀眾好評。
中國民族聲樂的前景無比廣闊,我將在藝術實踐中繼續磨練技藝,在人民生活和傳統文化里獲得靈感,演繹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優秀作品。我也會把老一輩藝術家傳授的創作方法和演唱技巧傳遞給更多年輕人,讓更多人感受民族聲樂的魅力。
(作者為中央民族樂團歌唱演員)
版式設計:趙偲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