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標注一個又一個地理坐標
“如果把整個國家經濟建設比作建造一棟大樓,那么測繪就是打地基、搭框架的基礎性工作。”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國測一大隊)隊員任秀波兩次參加珠峰高程測量,多次進入西藏無人區和新疆沙漠腹地。20多年來,他在祖國版圖上標注下了一個又一個地理坐標。
2005年,任秀波沿著前輩們的足跡,迎來了人生中首次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
7500米!在一次適應性行軍到達這個高度時,隊伍遇到了特大暴風雪,指揮部發出了立即下撤的命令。“我脫掉鴨絨手套,堅持完成重力測量。十幾分鐘后,操作儀器的雙手已經凍得沒了知覺,只能用手不斷拼命敲擊冰鎬并嘗試各種復溫手段,終于在下撤幾個小時后,雙手才漸漸恢復了知覺。”任秀波回憶說。
同年10月9日,國務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向世界公布了珠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其實這次測量,任秀波并沒有登頂,只到達了8000米的高度。“遺憾或許會有,但是測量才是我們的本職工作,沒有什么能夠比完成任務更重要。”
2020年,任秀波再次參加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整個過程并不輕松,甚至充滿危險。
“5月9日,隊員們出發三天后,就在接近7000米的北坳冰壁附近面臨雪深、風大,極易引起流雪及雪崩危險的困境,不得不撤回大本營。第二次沖頂,又遭受氣旋風暴影響,8000米以上海拔區域已雪深過米,隊員們寸步難行,不得不再次下撤。”任秀波說。
5月25日,測量登山隊從7028米營地出發,歷時8個小時陸續到達7790米營地。大風是這個地方的特色,氣溫常在零下20度左右,隊員們用2個多小時才搭起7頂帳篷,但很快就有3頂被大風撕裂。
5月27日凌晨兩點,隊員們正式從8300米營地出發,走了近9個小時后,終于在當天上午11時成功登頂珠峰,大本營指揮部帳篷內一片歡騰,很多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更為巧合的是,1975年老一代測量登山隊員登頂的日期也是5月27日,冥冥之中,我國的紅色測量覘標在同一日期再一次豎立在了世界之巔!”任秀波說。
登頂只是峰頂測量的第一步,接下來的測繪工作才是關鍵。
“盡管我們在山下曾進行過成百上千次的模擬演練,但是在峰頂測量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波折。峰頂覘標經過三次豎立才確保北斗導航定位接收設備正常工作,雪深探測雷達也出現信號故障,好在都被大家及時化解。”經過兩個半小時峰頂測量,下撤之后又等待了36個小時,在得知數據安全且質量良好、完全滿足要求時,任秀波和隊友才真正把心安了下來。
這次登頂使用的測繪設備也意義非凡,任秀波告訴記者,這次珠峰測量,首次廣泛應用了我國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峰頂覘標、GNSS接收機、雪深探測雷達、重力儀、超長距離全站儀等設備都由我國自主研發,而且還實現了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開展重力測量,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力量。
星光不負趕路人,江河眷顧奮楫者。“一代又一代測繪隊員們在面臨困難時,所有人都選擇了堅守,沒有一個人退縮。”任秀波篤定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