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四個自信”教育融入青少年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教育工作者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總書記的指示既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根本遵循,也是對當代青少年的殷切期望。擁有“四個自信”,有利于當代青少年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展,將個人成長目標與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也有利于家長教師更好地結合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引領,帶領青少年自信地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培養擁有“四個自信”的青少年,是指青少年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持有理性的積極的認知,在認知的基礎上達到認同。教育學認為,從認知到認同,再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知情意行四者合一,從而堅定“四個自信”,這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自信不是憑空喊來的,也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培養擁有“四個自信”的青少年,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在青少年心中樹立“四個自信”的理念,需要克服認同上浮而不入、行動上形而不落的困境。
自信首先來源于客觀理性的認知。認知是自信生成的第一步,是“四個自信”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客觀準確的認知不可能真正樹立自信。要客觀準確就要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相統一,既看到優點又看到不足,這樣才不會因優點而盲目追隨,因缺點而一葉障目。在感性認知基礎上要引導青少年思考,從表象看到本質,使青少年形成理性的認知,實現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和諧統一。
其次,自信還要在認知基礎上形成認同。即不僅要“知道”還要認可和悅納,將認知升華為積極評價和美好情感,形成情感認同,使認同入眼入腦入心。比如,青少年了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后,教師和家長要注意引導青少年從各種文化產品中形成熱愛之情,對比西方社會制度后要引導青少年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產生自豪感。
第三,要信念堅定不動搖還要有意志力。在情感認同的基礎上加以引導,通過討論、辯論、思考、研學等引導產生價值認同,對中國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產生穩定的價值判斷與態度,使青少年遇到困難挫折時能做到堅守不放棄。例如,當網上出現一些負面言論時,當社會發展和預期相比存在某些差距時,穩定的價值判斷會激發青少年奮斗和努力,不會使青少年喪失信心。這是一個將認同內化于心的過程,這份堅守需要在思考和實踐中不斷錘煉而成。
第四,堅定“四個自信”的最終目標要外化于行,要把信心轉化為行動。實踐是不可缺少的環節,青少年既要在學中做也要在做中學,在不斷踐行中把“四個自信”轉化成行為自覺,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習慣,真正成長為具有“四個自信”的時代新人。
當代青少年將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培育青少年具有堅定的“四個自信”,要結合青少年的成長規律和特點進行。當代青少年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自我意識和個性都很強,對世界充滿好奇,愿意接受新事物,但也反感束縛討厭訓誡;他們喜歡自主探索,學習能力強,對社會變化和科技發展感知敏銳,但是鑒別力和自我調控能力較弱,易受到多元網絡文化沖擊。
培養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要用大思政課的思維,不僅在課堂上講“四個自信”,更要在社會生活中講“四個自信”,要把“四個自信”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融入青少年教育的全過程,在社會大學校培養網絡一代的堅定信念。要實現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課上與課下有效聯動機制,在大思政協調育人的格局下樹立青少年的“四個自信”。還要拓展教育內容、拓寬教育渠道,提升思想引領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要用貼近青少年興趣的內容去影響青少年。還要結合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認知規律對青少年進行宣傳和教育,使宏大主題更生活化、形象化,更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實現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完美整合。
認知上,要從青少年生活中尋找幫助他們了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的教育資源。如家里購買的大件生活用品、家鄉建設的一些變化、影視作品中的感人形象、短視頻、專題片里的祖國大好風光、網絡上的熱點話題等,都可以成為教育資源。例如,ChatGPT的研發及應用后,該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這些教育資源來源于青少年生活,更便于他們感知和理解,也更便于我們用這些資源去引導青少年的認知。成年人要“看得見”身邊的歷史資源、紅色資源以及網絡上的數字文化資源,有把“四個自信”教育融入青少年生活的教育意識。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引導青少年多看多聽多問多思。
情感上,要善于引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涵養美好的道德情感。扎根于生活的教育更柔軟更有親和力,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導青少年形成積極自信的情感。例如,一日三餐中感受到的是幸福生活還是對勞動的厭煩?山村旅行中感受的是河山秀美還是對環境的嫌棄?家長教師尤其要注重引導青少年將個人化情感上升為社會化情感,如愛國、自豪、信任等。同時,還要善用青少年喜歡的學習方式和文化形式,如劇本娛樂、短視頻、科幻小說、影視劇、歌曲、動漫等,加以引導,激發青少年的興趣和好奇心。
意志上,要特別重視在日常生活里培養青少年有志氣。意志力支配行為,決心、信念、克服困難、不怕挫折都來自意志力。家長教師要做青少年成長的“筑夢人”,鼓勵他們將理想、志向、夢想與祖國的發展進步結合起來,從小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有志氣才能意志堅定,有志氣才能有骨氣、有擔當。青少年時期思維快速發展,批判意識較強,教育者還要敢碰真問題,對青少年的思想困惑,要認真解答而不是避重就輕。真正了解了、想通了,遇到困難才能百折不撓。
行動上,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為青少年提供更多行動機會,鼓勵他們多體驗和實踐,在踐行中練就真本領,在行動中養成良好習慣,增強“四個自信”,把“四個自信”轉化為行動自覺。行為是衡量堅定性的重要標志,家長教師要善于通過好行為的疊加培養青少年養成良好習慣,使“四個自信”堅定地扎根在青少年心靈中,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良好行為。
涵養自信要從青少年時期開始,要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隨風潛入夜”,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潤物細無聲”,讓“四個自信”成為新時代青少年的“紅色基因”。
(作者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系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大課題“新時代少年兒童政治引領機理與方法研究”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規劃重點課題“習近平關于少年兒童與少先隊重要論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