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芳院士:纖維“黑科技”藏在衣食住行里
一件穿在身上能為人體降溫的服裝,一份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纖維食品,一面可以保溫抗凍的玻璃外墻,一塊既輕便又抗撞擊的汽車外殼材料……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硬通貨”——化學纖維材料。
2022年4月,工信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設化纖強國。而在上海市政府提出的“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目錄中,材料產業也被放在前頭。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為即將上大學的中學生們指明學科前沿方向。
“數理化生好好學,再加上喜歡做實驗,那你可以試試報考材料大類、紡織大類的專業。”朱美芳1982年上大學開始,就在纖維、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做研究,40多年下來,她發現這個領域是長盛不衰的“朝陽產業”,“我最早學的專業就叫化學纖維,它與材料和紡織緊密相關。但現在材料、紡織大類專業和紡織產業鏈已經不再是同一個概念,它涉及眾多專業領域。”
記者查詢發現,僅東華大學就設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紡織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功能材料、復合材料與工程等多個紡織、材料大類的相關專業。朱美芳介紹,高分子材料就涉及當前最貼近生活的新塑料、橡膠制品等,比如座椅、桌子、輪胎、鞋底橡膠等。這些材料雖然看似平常,但也有不少被國外壟斷的情況,要把鞋底的橡膠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兒。
據介紹,新晉設立的復合材料專業頗具看點。“我們把各種不同的材料復合起來,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這是未來材料領域的大方向。”朱美芳說。
大方向有了,朱美芳告訴記者,紡織、材料大類專業還在培養人才的“細節”上下足了功夫。以朱美芳所在的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它特別鼓勵“沉浸式教學”——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做實驗、跑企業、參加學術會議,幫助學生了解行業最前沿的需求和學術最前沿的動態。
東華大學材料專業保研生顏賽特別喜歡自己的專業,臨近高考志愿填報季節,他專門錄制了一段視頻推薦自己的專業,“我們班級70%的同學都保研或者考研‘上岸’了,一個字,牛。”
朱美芳建議,進入大學就讀后,大學生們要做好4個方面的學習,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頗有益處。一是學會寫“Small Report”,記錄自己一天、一周、一個月的學習實驗情況,定期整理,給自己也提供給導師,不斷提煉總結、查漏補缺,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和科研策略;二是多跟老師們交流,多聽老師意見,多跟著老師做課題,跟著老師的指引有目的地參加一些行業講座和圓桌討論活動;三是要加強體育鍛煉,練就強健體魄,“大學時,我喜歡跑步,每天跑步1.5公里到3公里,所以我每天高強度做實驗也不覺得累”;四是適度參加社團活動,增強自己與人交往的能力。
朱美芳常說,“我們培養的最好‘材料’,就是‘我們的學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