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大馬場:“馬三代”續寫榮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在河西走廊中段、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坐落著世界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馬場——山丹馬場。
盛夏時節,前往這里,映入眼簾的是深淺各異、層層疊疊的綠色,間或,又有鋪天蓋地的油菜花海鋪展為光芒四射的黃金地毯,抬頭遠眺,祁連山數峰白雪爍爍,蒼鷹盤桓……
如椽巨筆繪就的綠色畫卷,是山丹馬場“馬三代”(記者注:建國以后山丹馬場的第三代建設者)院浩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今,這位95后接過祖輩、父輩手中的接力棒,跑出新時代的馬場生態“加速度”。
作為在草原長大的孩子,院浩從小就喜歡千里沃野、策馬奔騰的豪邁。2014年大學畢業后,他先后去了北京、江蘇等地的馬術俱樂部,邊工作邊學習訓馬、養馬的科學知識。
“山丹馬作為我國自主培養的、以馱乘載為主的兼用型馬種,體質結實,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山丹馬場多年來還引進種公馬進行馬匹雜交改良”,院浩覺得在競技賽場上,雜交改良后的山丹馬基礎條件并不遜色于一些外國馬種,如果經過調教,應該可以參加馬術、場地障礙等項目。
他夢想能把這家鄉產出、培訓的馬帶到更大的舞臺上,“真正比一場”。為此,院浩考取中國馬術協會騎手等級證書。隨后通過招聘,進入山丹馬場工作。
彼時,這個古老的馬場為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直接管理,正逐步轉型為集規模種植、特色養殖、高原食品加工和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現代企業。
作為新入職員工,按公司“基層連隊—分場—公司”的三級培養體系,院浩被分配到了父親曾經奮斗過的山丹馬場一場四隊。“走得越深,踩得越實,學得越多”,院浩說,在一線,他更了解山丹馬場的歷史沿革,也親歷當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嬗變。
院浩發現,近年來,山丹馬場調整了養殖結構,適度增加了采食量較少的驢的數量,減少了馬、牛、羊的養殖數量,嚴格落實18.53畝一個羊單位的科學承載量。此外,依據草原生態以及國家牧草業發展戰略,種植20多萬畝青割燕麥草,實現“6個月草場放牧、6個月半舍飼養殖”的輪換。
養殖從粗放走向精細化,使得草原生態得到有效修復治理。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至今,山丹馬場區域內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80.3%提高到85.36%,可食牧草比例提高到96%。蒙古原羚、巖羊、馬鹿、狍鹿、藏狐、狼、金雕、獵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頻頻現身。
第三代“牧馬人”的工作內容有別于祖輩、父輩“馬背行軍”的艱辛。除日常放牧、巡護外,院浩將更多時間投入科學訓馬以及良馬繁育,“把個人夢想與國家所需緊密結合在一起”。
他將自己的訓馬方法總結為“感化術”——不發脾氣、更有耐心,像朋友一樣“鼓勵”馬兒。
山丹馬耐性強,一次的調教時間達4小時,加之山丹馬場海拔較高,每次訓練,院浩都會累得氣喘吁吁,但他享受著“自己只是腳尖在馬肚輕輕一點,馬兒就能知道做什么”的默契。
一匹名為“丹丹”的雜交改良馬,在院浩的調教、訓練下,完成了60公分障礙2到3組的障礙跳,基本達到中馬協中二級別的標準。
在抓培訓、保馬種方面,山丹馬場引進汗血馬、阿拉伯馬和英純血馬等優良馬種,對山丹馬進行雜交改良繁育,以期在耐力的基礎上增強速度等,為未來培育賽馬奠定更好的基礎。
院浩積極參與其中,自考了東北農業大學的畜牧獸醫本科專業,多次參加公司組織的各項培訓,提升專業知識、實操技能,為山丹馬雜交改良重大科技研發項目貢獻力量。
2021年,院浩榮獲“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稱號,他說,這項榮譽激勵著他,不僅要挑起“養好馬”的擔子,還要向著“培育我國自己的速力馬”的目標奮力前行。
在“生態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如今的山丹馬場還在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發展道路。和其他產業相比,旅游業環境破壞小,是最為環保的產業,這也是“馬三代”們想要做好做活的“生態+”文章。
1989年出生的安自爽擔任山丹馬場旅游辦公室業務主管,在山丹馬場工作已經有12年時間。剛開始,和同齡的女孩一樣,她向往大城市的繁華,總覺得馬場雖然有碧草連天、大河清韻、祁連松雪、烽燧峽谷等自然風光,但少了很多煙火氣息,待在這里,人是寂寞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安自爽沉淀下來,有了“為馬場事業奉獻終身”的打算。
她承擔了“山丹軍馬場場史館”的講解工作,一次次打磨,把“背稿子”變成“娓娓道來的講述”。她內心深處為這座千年馬場的悠久歷史驕傲,更被一代代“牧馬人”憑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忠誠擔當,開拓進取的精神,為國防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的行為所打動。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山丹馬場考察調研,安自爽負責場史館的講解工作。“十分光榮,也對未來有了更多信心。”她說。
2015年以來,安自爽參與多項山丹馬場旅游項目生態保護整改工作,壓力大、任務重。她沒有“推脫”,和項目組成員一道走訪、巡查,建立完整詳實的整改檔案,對整改情況進行集中和動態管理,并在守好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找到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平衡點。在通過縣、市、省三級復核驗收后,合理保留了部分旅游項目。
“現在,山丹馬場將走低設施、低容量、高自然度、高文化性的旅游發展道路,以馬文化為核心打造人文深度旅游業態。”安自爽說,今后,旅游業也將成為山丹馬場新的經濟增長極。
在山丹馬場轉型發展的種養殖產業、食品加工等產業中,還有上百位“馬三代”接續奮斗。
在山丹馬場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中心,85后姑娘胥瑞常常擼起袖子做實驗、下大田。幾年間,她參與見證了馬場的馬鈴薯產業從“零基礎”發展至脫毒苗定植溫室大棚67座、年生產微型薯1000萬粒以上、大田制種面積近8000畝的規模;還見證自動化耕種、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滅草、拖拉機北斗導航定位等新興農業技術的運用。她告訴記者,山丹馬場自主繁育的馬鈴薯新品種“丹馬3號”已完成國家登記備案,存入國家馬鈴薯種質資源試管苗庫,經濟效益也在進一步凸顯。
29歲的王超是山丹馬場一場黨群工作辦公室的業務員。參加工作5年多,他苦練攝影、寫作技能,在各類媒體上刊發了近600篇稿件。業余,他還是小有名氣的“網紅博主”,拍攝、剪輯、發布馬場的自然風光、人文趣事,讓更多網友了解山丹馬場,為“千年馬場”在互聯網上插上騰飛的翅膀……
人才干勁滿滿,產業“螺旋”上升。2022年,山丹馬場營業收入、凈利潤較2019年分別增長20%、165%,取得建場以來最好業績,綜合考評位于中國農發集團第一方陣。
對于年輕的“接棒者”,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日明表示,干任何事,人都是第一位。趕上新發展機遇,站在時代C位的“馬三代”對祖輩生活、奮斗的土地飽含深情,又有學歷高、腦子活、懂技術等優勢,一定能策馬揚鞭、踔厲奮發,讓馬場厚植綠色、再展榮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