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七夕】湘繡——創新傳承讓愛意多點新意
【我的中國節·七夕“繡”巧時】
導語:“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今年8月22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穿針乞巧是七夕的重要習俗。古時,女子們在月光下穿針引線,乞求巧藝。如今,有這樣一群“織女”將傳統手藝傳承創新,各展所長,各顯其巧。
講述人:國家級非遺項目湘繡“鬅毛針”第四代傳承人 成新湘
又是一年七夕至。每逢七夕,我都會想起湖南省湘繡博物館里的那幅創作于清末時期湘繡作品《盤金人物故事湘繡挽袖》,作品在一針一線間向大家講述著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勤勞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精心創造的具有濃郁湘楚文化特色的刺繡工藝,有著“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湘繡是畫工和繡工的共同創作,創稿設計為先,畫工指導配色,繡工二次創作。湘繡的傳統針法有近百種,摻針使物象生動立體,絕技“鬅毛針”使獅虎成為湘繡傳統經典作品,雙面全異繡被譽為“不可思議的魔術般的藝術”。
這些年,我一直為湘繡技藝的創新傳承和發展鼓與呼,致力于讓傳統藝術“牽手”現代生活。作為連任全國人大代表,我每年赴京參會都會帶著湘繡服裝、湘繡文創飾品,使用湘繡文創筆記本、移動電源等,以此介紹湘繡創新,展現針尖上的湖湘魅力。
今年7月,我還參加了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在湖南總工會展區現場展演雙面全異繡《凝神貓·頑皮貓》。這幅作品使用了湘繡獨有針法“鬅毛針”,而完成整幅作品需要使用十多種針法。
目前,我的勞模工作室有不少“80后”“90后”,現在還有了“00后”加入,總人數達到了50多人,傳統技藝在青年中弘揚、傳承。
關于非遺傳承,我認為,學習湘繡非遺技藝,不僅要有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還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最重要的是能堅守下去。因為學技藝,從初級到高級這一階段至少需要15年。之后還要不斷實踐、不斷學習,才可以不斷提升。
湘繡中的七夕>>
在湖南省湘繡博物館,有一件誕生于清末時期(約1877年前后)的以牛郎織女故事為主題的《盤金人物故事湘繡挽袖》。七夕之際,讓這對珍貴的湘繡繡品帶我們走進古代女性的針線世界。
這對長約半米的湘繡挽袖是在長沙城內出售的實用繡品,用來縫在衣邊或袖邊用作裝飾,采用了齊邊針、摻針、平針、盤金等幾種針法,分上下兩個部分布局。
上方,華麗的宮殿一角露出,升騰的云彩托起了衣飾華麗、手托卷軸和拂塵的織女。兩只蝙蝠湊了過來,織女視線向下,微揚拂塵,似在打發兩只喜鵲下凡報信。
下方,是人間景象,牛郎似乎身處在青翠的田壟之中,倚靠著牛,瞻眺仰首,面露笑意,好像已看到報信喜鵲的到來。整個畫面傳遞出了青春蓬勃、輕松浪漫的氛圍。
據介紹,這對繡品誕生之時,湖南尚未出現專門的繡坊、統一的畫師,市售的刺繡都是一些女性為了補貼家用而制作,因此花樣和題材都很自由多元。
總策劃:張寧
監制:廖慧 李方舟
策劃:張倩
采訪:邱曉琴
視覺設計:王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