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里的大美中國】處暑——暑氣漸斂,清秋將至
【節氣里的大美中國】
處暑已至,暑氣消散,天朗氣清,微風尚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有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處暑節氣的到來預示著天氣將由炎熱向涼爽過渡,那么處暑時節氣候特征與農事活動又分別是怎樣的呢?
處暑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氣候特征?
處暑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加大,華南地區在八月下旬可能會出現連續3天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此時的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全國范圍內的暴雨總趨勢呈現減弱態勢。
氣溫特征上,處暑時節酷熱消退,氣溫不會異峰突起,但仍會出現短期回熱天氣,一般要在白露之后天氣才會徹底涼爽。處暑時節,除青藏高原地區外全國平均氣溫在15℃以上,長江以南地區平均氣溫仍處在25℃,華北、西北、東北地區則處于15~20℃之間,此時南北溫差較大,有“南方炎熱正當時,北方秋雨涼意襲”的說法。
雨水特征上,華南地區的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而西南和華西地區則受副熱帶高壓和山地地形的影響,易發生雷暴雨。處暑時節,西北地區降水較少,在20mm以內,西北和東北地區的降水集中在40~60mm之間,華中、華東、西南地區的降水集中在60~80mm之間。
處暑需要進行哪些農事活動?
處暑后,氣溫日夜差別增大,夜寒晝暖,作物白天吸收的養分到晚上儲存,莊稼成熟很快,因此民間流傳著“處暑和田連夜變”、“處暑三日無肯谷”、“處暑三朝稻有孕”等農事諺語。
農作物方面,處暑時節正是北方玉米生長的中后期,易發生各種病蟲害,需做好田間管理。南方地區中稻開始成熟,要注意連陰雨天氣;單季稻和雙季晚稻處于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時期,對高溫干旱十分敏感,遇有干旱需及時灌水,避免影響產量。
果樹方面,此時要多施用有機肥,保證花芽分化,果實膨大需要的營養物質,預防果樹大小年,同時要注意防治病蟲,及時采摘。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敖山鎮店上村再生稻種植基地里,再生稻頭茬正式開鐮收割,一臺大型收割機在稻田中來回穿梭,金黃色的稻穗迎風起伏,飄來陣陣稻谷的芳香,田間地頭一派豐收景象。近年來,敖山鎮大力調優糧食產業結構,通過宣傳引導、科技培訓、示范帶動等方式推廣再生稻種植,并把再生稻納入農業保險范圍,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種植再生稻的熱情。截至目前,敖山鎮再生稻種植達500余畝。
今日處暑,天地始肅;暑去三伏散,秋來新風涼;揮別盛夏,開啟秋收序曲。
作者:錢慶
編輯/AI海報設計:涂子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