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會掀起“綠色旋風”
9月3日,北京首鋼園,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旅服務展區,一對父女在體驗全息3D互動投影倉。
今年服貿會,本報在該展區設立了“青春元宇宙之家2.0”展位,中國青年報精品文創、全息3D互動投影倉、打卡蓋章等互動活動吸引大批游客前來體驗。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田嘉碩/攝
走進2023年服貿會的展區,不難從中發現“綠色”元素:主賓國英國展臺的倫敦大橋模型會后將被回收利用;智慧廁所剛剛結束大運會的旅程,也亮相服貿會;不少省(區、市)及企業的展臺在細節處都體現著綠色、低碳的理念。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正成為服務貿易的新特征。今年服貿會上發布的《全球服務貿易綠色發展趨勢報告2023》指出,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共同挑戰的進程中,綠色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提高服務貿易的綠色化程度,其重要性怎么強調也不為過。”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沙祖康表示,一方面要加快服務貿易中高能耗、高排放業態的綠色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服務貿易中的“綠色”元素、數字化轉型要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傳統服務行業加快綠色發展步伐
建筑業是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領域。而今,以建筑為代表的傳統服務行業正加快綠色發展步伐。在服貿會的建筑展區,“綠色”成為主題。
中建一局科研院研發中心的工作人員姜子航已連續3年參加服貿會。他說,每年展位上都會帶來新的綠色低碳技術。
在中鐵建工的展位上,“綠色建造”與“智能建造”并列一墻,這樣的布局正體現了二者的關系。中鐵建工一公司的工作人員武嘉瑋說:“只有在管理上越來越智能,才能越來越低碳。”
從綠色社區、綠色園區到綠色城區,近年來,我國建筑業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兆祥介紹,目前節能建筑占我國城鎮民營建筑面積超過65%。
在服貿會現場的一處展板,記者注意到一個小的綠色建筑案例——北京市大興區劉村的“騎手之家”,這座兩層小樓的樓頂和側面都安裝了光伏板,并在附近安裝了儲能設施,室內用電基本都來自新能源發電。
服貿會會址之一的首鋼園也是低碳轉型的典范。這個擁有104年歷史的企業仍然保留著煉鋼時期的高爐、煙囪和焦化料倉,而綠色低碳已成為這里的新名片。首鋼集團總經理助理劉建輝介紹,首鋼的兩家工廠是全國最早達到鋼鐵超低排放的工廠。
首鋼還生產新能源電機用電工鋼,劉建輝自豪地說:“世界每3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用首鋼芯。”
ESG是企業高質量發展必答題
“踐行ESG是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課題,也是一道必答題,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會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郭衛民說。
2004年,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概念首次提出。近20年來,ESG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新型工具。本次服貿會期間,ESG也在多個論壇和展位上備受關注和熱議。
過去10年,ESG投資增長速度是傳統投資的兩倍之多,ESG投資已成為全球主流的可持續投資實踐。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共有173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新一年度的ESG或社會責任報告,占比32.28%,同比增長了22.14%。這是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副主任劉鋼9月3日在公共關系與中國企業ESG發展專題論壇上給出的最新數據。
國務院國資委原秘書長彭華崗則表示,ESG實際上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高度契合。“從傳統文化理念來說,E是天人合一,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S是天下大同,與社會和諧相同;G是通過體制機制促進企業更好地作出貢獻。”
彭華崗說,ESG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脈相承,也與我國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高度契合。
“ESG是國際語言。”彭華崗建議,要加快建立接軌國際,符合國情的中國ESG的評價體系。
安永北京主管合伙人楊淑娟感受到,ESG已是各行業企業的普遍需求。今年,安永在服貿會新亮相一項新成果“ESG掌上應用之碳算器”。楊淑娟介紹,這是將“雙碳”管理拓展至移動端的企業級數字工具,“碳算器”為企業擁抱“雙碳”未來提供了新型解決方案。
在郭衛民看來,ESG是展示中國企業國際形象的重要窗口。在新形勢下,要強化公共關系思維,善用公共關系實踐,推動企業把ESG建設與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精心設計和講述生動獨特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故事;推動中國企業深度參與國際ESG標準制定,參與全球競爭,展示中國良好形象。
與世界共享中國綠色服務的大市場和新機遇
“綠色低碳發展是逆全球化潮流中的一股清流。”跨國公司碳中和50人論壇主席路躍兵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問題,綠色低碳是可以全球合作的領域。
在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陳春江看來,作為本屆服貿會高峰論壇之一,全球服務貿易企業家峰會以綠色提升價值為主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服務貿易本身有其綠色化。沙祖康說,根據WTO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當中有環境服務、運輸服務、技術服務、金融服務、數字技術服務等12類組成。
如今,服務貿易不僅賦能其他產業的綠色發展,并且隨著碳中和展開的新技術、新業態加速發展,“雙碳”的法律服務、碳排放認證與評價、碳市場與碳金融專業服務等新業態構成了碳中和新興服務業,成為服務貿易發展的新動能。
聯合國駐華總協調員常啟德觀察到,消費者對于綠色可持續的需求已經越來越多,使得可持續發展目標和經濟發展能更好地結合起來。
常啟德同樣強調了國際合作在綠色發展中的重要性,“我們必須要進一步擁抱合作的精神,應對共同挑戰,抓住機會”。
去年,中國-新西蘭自貿協定升級議定書正式生效,其中新增了解決環境問題的章節。新西蘭駐華大使毛瑞說,促進可持續發展并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當今時代面臨的核心挑戰,但這也是最大機遇之一,如何迎接這一挑戰將決定后代面臨什么樣的生活。
在推進國際綠色貿易合作時,韓國貿易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晚基指出,世界各國以本國產業為優先的環保規則,不應以對其他國家造成排他性過度的貿易壁壘,從而限制自由貿易和投資。“各國對于過度以本國為優先的立法和政策,有必要與其他國家進行積極協商,為促進全球的自由投資以及全球新興技術的普及作出積極貢獻”。
“綠色發展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歷史變革,也是時代進步的必由之路。”陳春江表示,商務部將優化綠色貿易發展政策環境,發揮好鼓勵外商投資商業目錄的作用,支持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等行業領域發展,鼓勵國內急需的節能減碳環境保護生態治理等技術和服務的進口,擴大綠色節能技術出口,研究制定綠色服務進出口指導目錄,引導經營主體更好參與綠色服務貿易活動,加快融入全球綠色經濟體系。打造綠色服務貿易發展平臺,發揮進博會、服貿會、上交會等國際性展會平臺作用,深化綠色服務貿易國際合作。
陳春江說,中國將積極支持和參與有關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普惠的綠色服務貿易規則和標準體系,促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發展。“與世界共享中國綠色服務的大市場和新機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