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玉米種子“走”過半個世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山東萊州9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這不是一粒普通的玉米種子。它見證過我國雜交玉米畝產由不足700公斤到1600公斤的飛躍,見證過全國乃至世界玉米高產紀錄的屢屢刷新,見證過玉米高產攻關的綠色革命徐徐開啟。這粒種子半世紀來的際遇,被國內種業界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早已爛熟于心。如今,這位74歲的老人在今天舉行的開創玉米高產道路50周年紀念大會上坦言:“我們不僅要回顧過去的輝煌,更要展望未來的發展。”
山東萊州后鄧村是昔日輝煌的誕生地。1972年,23歲的李登海擔任掖縣西由人民公社后鄧大隊農科隊長,從中國農業專家赴美國的農業考察報告中他獲悉,美國農民華萊士創造了2500多斤的玉米最高產量,是當時我國玉米產量的8-10倍,讓他深感震動。
“美國人能創出玉米高產,中國人也能!”李登海對此深信不疑,此后將“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
據了解,開創玉米高產道路是通過選育優良品種進行高產攻關達到最高產量來實現的。要進行高產攻關,創造肥沃的地力條件是基礎,具有高產能力的品種和科學先進的栽培技術及良好的氣候條件是關鍵。在我國,無論是春玉米還是夏玉米,一年只有一次高產攻關的機會。
半個世紀以來,李登海帶領團隊發揚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探索各種栽培技術,并克服了種種困難。在夏玉米種植區,由于氣候條件惡劣,他們遭遇了各種自然災害造成失敗的痛苦折磨,在成功率極低的情況下,最終蹚出一條玉米高產之路。
這支團隊不僅發現了緊湊型雜交玉米較平展型雜交玉米的高產潛力,同時發現和確立了緊湊型雜交玉米是我國高產玉米育種的發展方向,結束了主要農作物畝產量大粒玉米打不過小粒小麥的歷史,為我國高產玉米育種提供原始創新的種質資源。
1990年,我國通過了在“八五”期間推廣緊湊型玉米1億畝,增產200億斤糧食的重大決定,李登海團隊選育的掖單12號、掖單13號成為全國主推品種。此后,我國雜交玉米的高產品種選育基本上由平展型陸續轉向緊湊型,這被稱為我國雜交玉米育種發展史上一次綠色革命。
據統計,李登海帶領團隊先后育成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玉米品種26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5億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500億元以上。
在不少老友眼中,這些年來,盡管各項榮譽加身,李登海卻初心未改,本色如一。“我們相識20多年來,他一直潛心科技創新。”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用“精氣神”評價李登海和他的團隊。
中國種子協會會長張延秋驚訝于李登海仍保持凌晨四點起床查看試驗田的工作節奏,“這么多年來,他帶領團隊走的是一條追趕太陽的路。”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作為單產潛力最大的作物,玉米在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是挑大梁的作物。但目前,玉米單產提升仍然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如高產密植兼適機械化的品種缺乏,推廣、種子質量控制體系建設不完善等。”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龍熹希望登海種業團隊繼續發揮優勢,爭取玉米高產品種選育方面取得新突破、新跨越。
如今,面對來訪者,李登海更愿意談的是未來的規劃和打算:“登海種業將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在雜交玉米高產育種、高產栽培、生物技術等多方面,持續與農科院校、相關單位的專家教授進行更加深入廣泛的合作,推動玉米產量進一步提升,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的貢獻,為建設種業強國努力奮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