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打造“村晚”“鄉村書房” 掀起鄉村文化熱潮
中新網濟南9月12日電 (呂妍)“我們洪屯村‘周末小劇場’節目太精彩了,我本身就是戲劇愛好者,這個活動有我喜歡的豫劇,我就抓緊報名了,讓我過了一把唱豫劇的癮。”聊城市茌平區洪官屯鎮文德新村村民范海霞說,如今,每逢周末,洪官屯鎮聊夏路兩邊便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我們根據民眾的生活方式,利用周末空閑時間,設置固定時間段,謀劃‘周末小劇場’。”洪官屯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王欣楠介紹說,演出包含小品、歌曲、戲劇等,主題涉及鄉村振興、掃黑除惡、移風易俗等眾多題材,力求打造“家門口”的文化盛宴。今年來,該鎮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特色,謀劃“周末小劇場”活動,改變劇場傳統表演模式,實現“民眾演給民眾看”,為鄉村振興凝聚文明力量。
以上只是山東鄉村文化生活的案例之一。今年以來,山東省通過一系列舉措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統籌推進鄉村文化陣地建設、鄉村文化活動繁榮、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等,促進該省鄉村文化振興進入新階段。
近日,聊城市臨清市新華路街道在大劇院前廣場舉辦了2023年四季村晚文藝演出。演出節目大都是民眾自編自導自演,內容豐富多彩,通過詩歌朗誦、舞蹈、歌曲、戲劇、器樂、走秀等藝術形式,打造了許多緊跟時代主題步伐、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優秀文藝作品,整場節目豐富多彩,現場觀眾拍手叫好聲不斷。
臨清市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傳承好、發展好先進文化思想,以打造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為重點,組織村(社區)的文藝愛好者開展京劇、舞蹈、武術、合唱等多種形式的文藝節目,持續開展文化活動進村、進社區,切實滿足民眾對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棗莊市市中區齊村鎮前良村是中國大櫻桃之鄉,農民靠種植大櫻桃改善了生活質量。近年來,為滿足村里老人們喜歡戲曲歌舞的需求,文化惠民送戲到基層的演出時常在這里上演,而承擔演出任務的是一支由農民組成的民間業余藝術團。從成立以來,該藝術團除了參與文化部門的演出活動,還經常到敬老院、田間地頭演出,用歌曲、舞蹈、柳琴戲等藝術形式表現新農村建設、增收致富等內容。
近年來,棗莊市中區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著重留住鄉村生活的內涵與文化,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保留地方特色。許多村修建起了閱覽室、文化驛站、孔子學堂、非遺展覽室,定期開展非遺文化課堂、文明實踐活動,充實村民的精神生活。
夜幕降臨,在濰坊市安丘市郚山鎮濱河社區東廣場上便開始熱鬧起來,工作人員在固定幕布、調試設備,社區干部和志愿者搬來板凳,村民早早吃完晚飯前來等候。放映前,公益電影放映隊的隊員們通過葫蘆絲、口琴、山東快書等樂器和曲藝表演,既拉近和現場觀眾的距離,又吸引更多村民前來觀影。
近年來,安丘市堅持公益放映,實施多元化服務,持續推進公益電影放映提升工程,在標準化基礎上,推進均等化,將惠民銀幕掛到全市。安丘市電影公司總經理王俊華介紹說,“下一步,我們將在全市具備條件的部分行政村和社區廣場,建立一部分鄉村室內多功能放映廳,進一步改善民眾的觀影條件,提升民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此外,山東還開展“鄉村書房”等鄉村文化陣地打造工作。在菏澤魯西新區陳集鎮的牡丹書房,不少學生和家長自發來到這里閱讀“充電”。“這里環境舒適,藏書豐富,我和同學們都喜歡來讀書學習。”初中學生李陽坐在閱覽桌前,認真翻閱自己喜愛的圖書,享受安靜環境和清雅書香。
據了解,為培養居民的閱讀習慣,陳集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讀書分享活動,吸引眾多學生積極參與。下一步,該鎮將繼續依托牡丹書房,打造民眾滿意的閱讀場所、拓寬閱讀傳播渠道、提升閱讀服務品質,進一步倡導全民閱讀,傳播閱讀理念。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袁堂村鄉村記憶館,今天大家將和我一起零距離感受既承載著村史、又記錄著農村發展軌跡的‘老物件’,從中了解農耕文明,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同屬菏澤市的定陶區袁堂村的鄉村記憶館前,不少游客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沉浸式”感受農耕文化的歷史魅力。
近年來,定陶區把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與發展鄉村旅游有機結合,通過充分挖掘鄉村農耕文化,紅色歷史等,打造了一批鄉村旅游精品景區和紅色旅游景點,推出鄉村田園生態休閑采摘之旅、最美鄉村賞花之旅、紅色故事感悟之旅等精品線路,不僅弘揚文明鄉風,改善村容村貌,也帶領農戶在家門口端上“旅游”碗,為文化振興注入了活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