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長江文明 延續千年文脈 2023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舉行
本報重慶9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實習生 譚權潔)9月12日,在長江流域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支持下,2023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長江沿線高校、社科機構、文博機構的專家學者共同探尋長江文化傳承發展。與會專家學者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以“宅茲中國:長江文明探源”和“千年文脈: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兩個專題,多角度研討了文脈延續和文化傳承。
論壇開幕前一天,主辦方組織近40名媒體記者來到長江邊的重慶市云陽縣張飛廟,開展“長江文明 千年文脈”主題探尋報道。
剛到廟前,有人問:張飛,能代表什么長江文明?的確,如果說歷史,東漢末年的張飛,遠不及重慶市巫山縣距今200余萬年的古人類化石“巫山人”久遠;如果說勇猛,遠道而來的“燕人張翼德”,不及商周時期就以“堅毅勁勇”立國的巴人……
“大家跨過這條線,就走到了歷史上。”云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陳昀指著腳下提醒大家:21世紀初,因修建三峽工程,張飛廟被原樣遷建至云陽新城對岸。
由此,距今1800多年的張飛廟,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搬遷距離最遠、文物級別最高、單項工程投資額最大的文物遷建項目。腳下那條線,一邊是古代的長條石、一邊是現代的石磚,歷史與當下被嚴絲合縫連接在一起,共同托起人來人往,繼續見證滔滔不絕的長江文脈綿延東去。
在9月12日的長江文明論壇上,“(玉蟾巖遺址)在兩次發掘中均發現有稻谷遺存,經專家鑒定為栽培種,尚保留野生稻、秈稻及粳稻的綜合特征。”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首席專家王巍的主旨演講追溯至史前文化時期。
他以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中的“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為例,指出長江流域史前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隨后,王巍一口氣總結了12項“長江流域史前文化之最”。這是現場觀眾同時舉起手機“搶拍”資料最多的一次。
“從歷史的演進脈絡來看,長江、黃河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都是中華文明能夠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在論壇上表示,長江和黃河是交相輝映的,也是中華文明能夠永葆青春的密碼。
長江從古至今在溝通中外文明交流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杰出教授霍巍認為,長江中上游處于我國內陸的交通要塞,是我國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中國“一帶一路”重要流通節點之一。他認為,長江流域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精神面貌,“要加深對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理解,延續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輝煌,激活中華文明。”
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同日,長江文明書館在重慶落成啟用,首次收集匯聚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范圍涉及的省(區、市)有關長江的珍貴古籍文獻。
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書館全面展示了長江文脈,將為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夯實文獻基礎。正如書館“序言”提到的“文化如水,水脈亦文脈”,“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