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博會上看見青年成長
在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上,彭雪艷負責的榴蓮展位成了“一帶一路”國際展區內的“頂流”。
這是彭雪艷跟隨公司第八年參加東博會,公司帶到展會的馬來西亞榴蓮、貓山王榴蓮冰激凌等特色產品引來不少觀眾品嘗購買。
8年前,她在家鄉廣西欽州進入這家做進出口貿易的公司。彭雪艷坦言,第一次參加東博會時,由于不知道市場需求,公司當時幾乎搬進來個超市。“美妝產品、生活日用品、零食飲料等60多個國家的產品全都擺出來,有什么帶什么。市場是試出來的。”而今年,他們的展位上榴蓮及相關產品占據了半壁江山。
8月26日,中國-東盟(欽州)水果交易中心啟動儀式在北部灣(欽州港)冷鏈保稅交易中心舉行。當日,彭雪艷所在的公司螞蟻洋貨直采的中國-東盟(欽州)水果交易中心首批馬來西亞貓山王榴蓮入倉。
螞蟻洋貨依托與東盟隔海相望的地理資源優勢,打造全國馬來西亞貓山王榴蓮集散地,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區位優勢。
從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以來,越來越多的來自東盟國家的商品可以更加便利地進入中國。數據顯示,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從2004年的1000多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9753.4億美元。中國連續14年保持東盟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連續3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來自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的95后返鄉創業青年關訓兵是第一次參加東博會。他所在的企業是國家級重點龍頭示范企業,也是國家級淀粉行業綠色工廠。
關訓兵介紹,作為平涼市規模最大的馬鈴薯深加工和銷售民營企業,2022年該公司加工鮮薯9.45萬噸,生產薯產品1.37萬噸,銷售總額1.08億元。在西北闖出一片小天地的他,這次也想來東盟的市場上試試看。
關訓兵大學畢業后選擇返鄉創業,利用社交平臺直播帶貨,把鄉親們的蘋果、馬鈴薯、土蜂蜜等農特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今年8月,他還參加當地組織的“網信新農人”培訓,學習短視頻直播腳本的編輯、矩陣打造、流量轉化。為了迎接這場東博會,關訓兵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他跨越1800多公里帶著馬鈴薯淀粉奔赴而來,背后有對東盟市場的好奇和期待,也有對產品本身的信心,“我想讓更多人了解到莊浪馬鈴薯”。
莊浪縣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關訓兵介紹,莊浪馬鈴薯憑借著質優味美馳名隴上,當地種植的“莊薯3號”淀粉含量高,“這次帶來的淀粉、米條等產品都是用這一品種加工而成的”。
“像老撾、泰國等國家對馬鈴薯的需求量還是挺大的,這也是我們公司接下來要研發的一個方向。”這次參會經歷讓關訓兵了解了國際市場的產品加工標準、原料種植標準,錨定了新的發展機遇。
廣西新中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巖對東博會并不陌生,近年來他開始負責中新南寧國際物流園的管理工作,和東盟國家的朋友做生意早已成為他的日常。
2018年,新加坡企業翹首太平船務集團在南寧投資注冊物流園區,占地260公頃,總建筑面積300多萬平方米,目前入駐企業超過30家。
“很多世界500強的企業也已經進到我們園區,在國內排名前十的物流企業基本上都在。”何巖介紹。
去年,何巖所在的公司聯合東博會秘書處,打造了中國-東盟特色商品匯聚中心,把東盟國家的商品引到中國,建造了一個線上線下結合、B2B和B2C兼備的平臺。
“以物引流、以物促流,有貿易、有流動才有活力。”如今,他希望打造“4+365天”永不落幕的東博會,“經貿活動不要僅停留在4天,希望365天都能和東盟國家一起發生持續的經貿往來。”
不少遠道而來的新面孔同樣對持續的經貿往來充滿期待。
“我們的品牌名稱是‘比哈嘍’(音),在阿富汗語里是兄弟的意思。”在本屆東博會“一帶一路”國際展區,中國青年蘇日娜和阿富汗的朋友第一次參展,帶來了阿富汗手工羊毛地毯。
這些地毯出現在這里并不容易,僅僅編織就需要花費10個月時間。“這不僅是地毯,更是藝術品和收藏品。”蘇日娜介紹,要把制作好的地毯運到中國,她需要從阿富汗喀布爾出發,經過迪拜或者其他地區轉機后進入中國。
阿富汗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貿易集散地。“我很喜歡阿富汗傳統質樸的手工技藝,希望把這些與大家一起分享。”蘇日娜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軍利 記者 謝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