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處理好文化數字化過程中的三種關系
【文化評析】
作者:董金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2023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化科技融交會”)近日在南京舉行,虛擬數字人等技術服務,VR、AR眼鏡等產品和設備,以及元宇宙博物館等應用場景紛紛亮相,10多場行業論壇聚焦數字文博、文化產業數字化等前沿熱點,共話文化科技融合路徑,助力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所做出的頂層設計,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部署,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落實和踐行這一戰略部署,需要在文化數字化過程中處理好三種關系。
文化數字化與傳統文化資源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不論從時間溯源還是從空間展望,中華民族都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素材。文化的傳承方式,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態。在“前數字時代”,傳統文化更多是通過實物、文本、圖像等方式進行表征和傳承,而當我們站在數字世界大門前,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如果不具有數字時代的身份,也就難以被數字時代的居民所熟知、傳承和發揚。所以不論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都需要通過數字技術加以生產、認證和標識,從而進入萬物智聯的數字社會。需要強調的是,在文化數字化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源頭活水,數字技術將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數據,必須保持傳統文化的本真性和原創性,從而保持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文化數字化與技術支撐的關系。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也在以一種新的方式呈現出來。此次文化科技融交會展示了許多文化數字化過程中的技術裝備,包括仿生人、數字人、數字藏品、VR、AR等產品,這些產品服務于不同的文化需求。具體來說,技術支撐分別從硬件裝備和軟件技術兩方面助力文化數字化建設。就目前而言,有些硬件裝備、軟件技術和文化遺產之間的鏈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有些則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共同體模式,如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項目,分別建設了資源庫、素材庫以及數字藏經洞,通過技術與文化遺產的融合,復現了歷史的場景。這一探索實踐既保護了文化遺產,也構建了良好的傳播模式和研究方式,給后續的文化數字化項目提供了示范。因此,在處理文化數字化與技術、設備的關系時,一方面需要促進硬件設備和軟件技術支撐進一步發展,包括數字化裝備研產、數字空間建設等;另一方面需要根據文化遺產本身的特性進行融合構建,包括文化資源數據采播、文化數字內容創作等。從文化與技術融合的角度來說,如果兩者匹配度不夠,會影響文化數字化的保護、傳播以及產業化發展。
文化數字化與生產消費的關系。隨著國家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文化數字化的建設也日益擴大和升級。實體場館的數字化建設、線上平臺的數字化體驗等逐漸普及。不過,其中也存在一定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有的是生產熱、消費冷,有的是消費需求高但生產跟不上。有專家指出,從總體看,文化裝備不足以支撐文化發展,表現為供給不足;從局部看,某些文化裝備制造超前,但數據跟不上,表現為超前消費。對此,我們要在科學生產的基礎上,解決好文化數字化建設與運營不對等問題,開展運營策劃和線上引流服務,提高平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到真正服務于民,使文化數字化的生產和消費協調統一。
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以及數字技術和設備的快速發展,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淀下來的文化歷史瑰寶面臨著新的數字機遇與挑戰。從理念到實操層面處理好上述三種關系,把握好數字化的關鍵環節,我們一定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成文化強國。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1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