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拿出“硬核”誠意,打造“年輕人的希望之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10月12日,在上海市青年工作聯席會議全體成員單位會議暨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上,《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五大服務計劃”行動方案》正式發布。該計劃聚焦青年創新、就業、宜居、健康、婚戀等五大領域,擬推動政策集成和普惠性、標志性政策舉措的落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此前在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黨代會報告就明確上海要打造“年輕人的希望之城”,為追夢圓夢提供機遇和舞臺,讓年輕人住有所居、扎根上海,積極幫助年輕人解決在社交、婚戀、育兒等方面的困難。這一次,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打造,在上海上升為對全市未來5年以及更長一個時期的戰略謀劃。
今年1月,上海市兩會上,“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被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為2023年重點工作。此次行動方案的發布,為上海打造“年輕人的希望之城”描繪了藍圖。
開足馬力與青年“親密接觸”
2月14日情人節這天,上海向青年發出一封“情書”。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區建設試點的進度條再次刷新,各區開足馬力與青年“親密接觸”。上海下轄16個區都將青年發展型城區建設試點工作寫入區委相關會議工作報告、要點。
試點實施方案發布后,16個區和臨港新片區、38個街鎮提交市級試點申報意向。最終經專家評審,上海在全域推進17個青年發展型城區建設、首批29個青年發展型街鎮建設試點。
記者注意到,上海方案把與青年的“親密接觸點”細化到了每一個人的身邊——街區、園區、社區以及以創新項目為主要特點的“創新實驗室”。這些“接觸點”被稱為青年發展型城區的“場景”。每一個試點區都將基于符合標準的、一定數量的“場景”作為創建的基礎。
徐匯區是上海的網紅打卡點。這里有數百棟優秀歷史建筑,洋房林立,武康大樓、綠房子、名人故居等是各大青年喜愛的社交平臺上的“常客”。近期,這里有了一個互動感、體驗感更好的“青年發展型音樂街區”,這是徐匯創建青年發展型城區的一個重要“基礎場景”——青年發展型街區。
這個街區以淮海中路、汾陽路、復興中路、寶慶路為主交匯而成,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樂團、上海越劇院、上海滬劇院、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等院團機構集聚,藝術與人文并存、建筑與時空交錯,由湖南路街道負責打造。
看似簡單的物理空間,卻需要組建一個“音樂街區共治委員會”,涵蓋區域內31家單位。在他們收集的轄區內年輕人的113條需求中,街區環境、消費體驗、公共文化排在前三。據此,街道與相關職能部門集中破題。
上海音樂學院淮海中路段的圍墻被打開,3300平方米的上音綠地及其被譽為“城堡”的歷史建筑展現在公眾面前;汾陽路9弄、尚音小區實現了“三舊”變“三新”,完成3.6萬平方米房屋的修繕。音樂街區還承辦了2023年上海消費市場創新大會,引入場景創新類首店;推出MISA全城古典、音樂好鄰居、午間音樂會等音樂特色項目,送進樓宇社區。
這些都是上海一個街道嘗試“給年輕人更好體驗感”的具體做法。
如何讓青年“住有所居”
如果說給年輕人更好的生活體驗只是一座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錦上添花”,實實在在為青年解決“住有所居”的問題,則展現了這座城市的“硬核”誠意。
前不久,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小李通過上海市松江區的人才政策申請到一套“共有產權房”,只需承擔總房價的60%。
在上海閔行區,區青年工作聯席會議明確把青年作為全區“十四五”住房發展規劃的重點服務對象,著力擴大保租房、人才公寓的籌措和供應規模,截至2022年,累計供應保租房3.4萬套,累計籌措人才公寓1.6萬套;到今年年底,預計新增保租房7000套,人才公寓1.2萬套。
針對不少年輕人“看不懂政策、不會申請”的問題,團閔行區委牽頭成立“為了青年大聯盟”,整合各委局、區域化團建單位、社會組織等力量,收集課程服務清單23項,為社區與長租公寓內青年提供政策法規解讀及技能培訓等課程。
靜安區是上海白領的聚集區,租房需求旺盛。靜安青年工作聯席會議把目光放在了“長租型公寓”這一青年的天然聚集地,通過陣地提升、資源鏈接、服務導入、建章立制等舉措,打造青年向往的“青春公寓”。
靜安區還制定并發布青春公寓創建標準,對公寓的創建申請條件從活動場地、環境布置、運營管理、活動開展、自治組織、各方評價等方面進行明確劃分。所有公寓運營期間,接受職能部門和指導部門的走訪和評定,并對其開展年度測評。
此外,這里由物業管家、青年租客、街鎮團工委書記、片區民警、社區醫生共同組建了自治組織“青春公寓家委會”,進一步拓展青年參與基層治理的空間和平臺。
讓更多年輕人“愛”在年輕的城
打造“年輕人的希望之城”,這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巨大工程。而上海這座城市的管理者總善于把“大工程”分拆、細化到每個細節之中。
距離上海市中心超過70公里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地處東海之濱,是上海“最年輕的城”,2019年才掛牌設立。如今,它正積極打造“年輕人的城”,重點解決解決青年關心的落戶、住房、交友等急難愁盼問題。其中,讓年輕人在臨港先交友,“愛”在臨港找到情感歸屬是“關鍵第一步”。
臨港新片區將交友活動進行常態化、制度化布局,不搞一次性的節日性派對,而是每兩周搞一次交友活動。
前期調研顯示,青年交友難在可靠的平臺和資源不足。為此,臨港新片區團工委和婦工委牽頭委托第三方青年志愿團隊“臨港派對”開展常態化相親交友活動。2022年以來,“臨港派對”累計舉辦交友活動50余場,覆蓋青年千余人次。
針對那些“社恐青年”,臨港聘請熱心阿姨志愿服務隊組建“臨港佳緣”紅娘工作室,由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作為帶頭人,為青年男女提供一對一交友咨詢和指導。
記者注意到,“常態化、制度化”的設計體現在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的方方面面。今年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邀請相關委辦局、研究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等開展10余場聯合調研。下一步,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將進一步聚焦“五大服務計劃”,包括青年安居需求,推進“青年驛站”相關工作,為符合條件的來滬求職青年提供7-15天免費短住服務,并配備政策宣傳、就業推介、文化體驗等綜合服務等;明確2025年在全市建成20個“24小時青年創新生態單元”、200個青年家門口“創新實驗室”、培育1000個優秀創新主理人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