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共青團:探索振興鄉村青年人才培育新模式
2023年9月剛開學,林子榆多了項新任務:在校園里宣講“蜜蜂計劃”。從美麗鄉村見聞到鄉村振興感悟,這些帶著泥土味兒的經驗,讓不少同學都好奇、羨慕。
林子榆是廣州工商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學生,她宣講的內容都來自暑假里歷時一個月的社會實踐。
今年7月至8月,團廣州市委、廣州市農業農村局聯合鄉村振興基金、團增城區委等舉辦“投身百千萬 爭當好青年”2023廣州“鄉村運營青年CEO培育·蜜蜂計劃”(以下簡稱“蜜蜂計劃”)?;顒悠陂g,包含林子榆在內的59名學員接受了1周的理論學習,完成了3周的實踐鍛煉,為14家從事鄉村振興事業的實踐基地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商業計劃書。
“與傳統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活動相比,我們希望培養對象更有針對性,實踐安排更符合鄉村實際發展需求,讓更多有志投身鄉村振興、有潛力的年輕人成為推動廣州‘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后備軍。”團廣州市委副書記李勁說。
不一樣的社會實踐
“各位評委,你們桌上擺著的是‘紅盒子’學員帶來的產品——苦瓜干?!敝鞒秩苏f完,場下響起一陣掌聲。8月12日,“蜜蜂計劃”結營儀式在廣州低碳總部園舉行,第八個上場的路演小組不僅帶來了完善的商業計劃書,還將實踐產品也帶到現場。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范裕聰是苦瓜干制作者之一。在校期間,他就從學長那里聽說了“蜜蜂計劃”,計劃最吸引他的是能有3周留在實踐基地的機會。3周實踐鍛煉,正是“蜜蜂計劃”與類似實踐活動最大的不同。
團廣州市委青年發展部部長岳嘉告訴記者,在此之前,團市委曾組織過不少大學生“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但經過長期觀察、調研發現,社會實踐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皶r間多為1周,相對較短,學生沒有充足時間了解鄉村發展真正痛點?!痹兰握f,“隨著實踐團隊增多,鄉村接待壓力逐漸增加,調研課題卻不能給實踐單位解決實際問題。”
為此,2022年起,團廣州市委聯合相關單位組織發動“蜜蜂計劃”。岳嘉告訴記者,之所以叫“蜜蜂計劃”,是希望學員能像蜜蜂一樣深入鄉村“采蜜”,沉浸式感受鄉村,既利用自身知識助力鄉村發展,又能把所見所感帶回“蜂巢”,在校園里或者社會上廣泛傳播,帶動更多年輕人將未來職業發展與鄉村振興事業融合到一起。
據了解,2022年首批43名“蜜蜂計劃”學員中共有12名學生選擇繼續深造或者直接從事與鄉村農業相關的領域。今年,團廣州市委聯合市、涉農區農業農村局廣泛發動新鄉村振興示范帶牽頭企業提供項目資源支持,共組織14個基地,為參訓學員提供食宿保障及實訓崗位,并組織28名一線“三農”工作者擔任導師團,為學員提供專業化指導。
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的梁煒怡是今年“蜜蜂計劃”的學員。她告訴記者,以往到鄉村的社會實踐就是學生組隊到鄉村調研,能做的就是找村委會書記、村民、鄉賢、商販、企業負責人等訪談,完成一份調研報告,“獲取到的信息以及能學到的東西都非常淺”。
雖然是第一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但林子榆也認為,“相比于其他類似活動,‘蜜蜂計劃’1+3的模式讓我們在實踐中有了更深的思考,培養了我們從根部解決問題的能力”。
到鄉村,聚焦真問題
7月23日,范裕聰、杜允琪、林雅晴、陳泓賓、黃俊杰5名學員來到花都區梯面鎮紅盒子莊園。這是一家供港蔬菜基地,同時具備農業研學、旅游等功能。
看到這么多年輕人愿意來到鄉村,紅盒子莊園董事長雷軍非常高興。為了讓學員體驗真實鄉村運營工作,雷軍給他們安排的住處與員工一樣,是臨時搭建的板房,辦公室則是由餐廳臨時改造出來的。
這樣的安排也得到“蜜蜂計劃”班主任、鄉村振興基金社會責任部總經理陳俊彤的支持。“我們與每個實踐基地都交代,要盡量讓學員深度參與基地運營,避免走過場當客人?!彼榻B說,組織方還提前與各實踐基地溝通,征集運營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這些問題也成為學員商業計劃書的選題。
雷軍給出的問題是,如何提升苦瓜附加值。作為一家蔬菜供應基地,采摘夏季蔬菜受氣溫影響顯著,很多葉菜摘完沒幾個小時就蔫了,“運輸、分揀、打包都做不了”。紅盒子莊園只能種植苦瓜、茄子等不易受高溫影響的蔬菜。“苦瓜品質雖好但賣不上價?!崩总娬f,團隊成員最初的想法五花八門,圍繞苦瓜想出了很多衍生產品。
范裕聰告訴記者,為了能找到最適合的方案,團隊成員先到當地農貿市場進行了調研。他們發現,鮮苦瓜零售價格大約一斤4元,批發價格一斤8角到1元左右。團隊成員還查閱了相關行業研報,找到需求點。
他們發現,市場上有種苦瓜干賣到30元一斤。“農場有烘干設備,加工簡單容易實施。”范裕聰說,為與傳統產品區分,學員還想到要差異化營銷。“現在年輕人更注重養生,苦瓜具有降血糖、促食欲等效果,正好契合了年輕消費者的需求?!眻F隊成員瞄準新中式養生健康食品趨勢,主打一款滿足多種生活場景的便捷養生苦瓜茶。
“學員不僅提出了概念,還親身試做,找到最理想的制作方法,只取苦瓜中間的部分,苦瓜片厚度要在1厘米左右?!崩总婒湴恋馗嬖V記者,學員是這款產品的聯合創始人。
林子榆在廣州市花都區馬嶺村面對的是產業融合問題。
2021年,怡境文旅通過綜合運營將該村黃泥田巷打造成“喜花里”活力休閑港,并在這里形成了具有民俗群落、美食街、文創工坊、皮具產品零售等功能的消費場景。2022年,第一期“蜜蜂計劃”學員為這里制訂了“鄉村集市”的完善方案,到了2023年,隨著夜市初具雛形,流量成了突出問題。如何增加人流帶動周邊民宿等消費,成為擺在學員們面前的挑戰。
林子榆與小伙伴馬上行動起來。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利用好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形式,進行短視頻宣傳運營以及直播。他們認真研究優秀案例,對比當前賬號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充分利用本地特色,建立抖音矩陣,做一個“活力有趣的00后官方號”。
與此同時,學員們還注意到當地不具備特色“二產”的問題,提出要打造“皮雕設計工作室”的想法。在他們的設想里,未來“喜花里”將實現皮雕皮具展示、手工皮雕DIY設計、直播等功能,進一步吸引人流,帶動鄉村發展。
在怡境文旅“喜花里”主理人肖國杰看來,盡管學員經驗相對不足,但鄉村運營的創意想法卻很有價值。
他發現,學員們在制作商業計劃書的過程中,不僅想到引進電商產業帶動流量,同時還進一步思考了電商產業如何發展的問題,并專門為皮具直播帶貨如何落地制作了完善的方案?!斑@讓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而不單單只是有想法而已?!彼u價說。
在麥田生態園實踐基地,學員們聚焦實踐基地夏季和冬季缺乏吸引游客的游玩項目,基地研學項目缺乏創意和趣味性的問題,提出深度開發當地櫻桃小番茄,計劃通過研發多種櫻桃小番茄的農副產品,打造符合兒童審美、富有趣味的番茄博物館等方式帶動當地發展;在廣州越秀風行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實踐基地,學員們則聚焦鄉村資產閑置的問題,提出打造“共享農場”系列產品與服務;在蓮花出水農科小鎮、生態設計小鎮、廣州翼·空港文旅小鎮等實踐基地,學員們都不約而同聚焦研學與休閑農業領域,為各地打造研學路線提供了完善方案。
學員混搭+導師指導,想法更靠譜
在校大學生想象力豐富,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不足,這是不少實踐基地負責人反映的問題。為此,“蜜蜂計劃”在學員招募過程中吸納了一部分有工作經驗的社會從業人員,今年59名學員中就有14名是來自社會相關領域的年輕人。
在花都區綠沃川實踐基地,智能蔬菜工廠、空中草莓溫室等高新科技農業種植給學員們帶來了不少新奇體驗,而這對已有5年鄉村企業工作經驗的黃清華來說并不陌生。
作為有過涉農經歷的小組“大哥”,黃清華在實訓之初還自覺承擔起對幾名年輕人進行情緒疏導的任務,幫助其他學員盡快適應鄉村生活,并身體力行地帶領幾名年輕伙伴參與農業種植的一線勞作。
陽濤是壹點科技集團鄉村振興項目落地運營總監,他之所以來到“蜜蜂計劃”就是希望能了解更多廣東本地有關鄉村振興方面的工作經驗。與其他學員相比,陽濤具有更成熟的思考。實訓第一周,他就帶領小組成員完成了一份《廣州花都區梯面鎮蝴蝶谷生態研學旅游區實踐基地項目市場調研報告》。
陽濤所在的實踐基地是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發展方向是打造以嶺南竹文化、森林樂游、精修康復、親子旅游為主題的生態旅游區及全國研學旅行示范營地、最美花都“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綜合體。
在陽濤的帶領下,學員們快速進入角色,通過網上搜尋和實地考察總結出蝴蝶谷生態旅游區的整體定位和運營基本情況。他們不僅重點走訪了8個生態景區,上網查閱了12個景區的資料,還對蝴蝶谷生態旅游區周圍各生態景區的傳統民俗文化、地方特色生態和自然資源、運營基本情況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梳理。
陳俊彤介紹說:“經過這兩期的摸索,我們感到社會青年跟高校青年在一起是非常好的搭配。在校學生頭腦活躍,社會青年經驗豐富,能夠激發學員們產生更多對鄉村運營、鄉村振興的思考。”
為讓學員實踐成果更具落地可能性,不僅學員們在努力,實踐基地的帶隊老師也傾囊相授。周健是蓮花出水農科小鎮荷蝦套養項目的負責人。近年來,該實踐基地著力打造荷花與小龍蝦套養產業。
剛到實踐基地,就有學員想到了利用這一資源研發荷塘小龍蝦預制菜的想法。來自社會青年組的學員程皙媛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廣州本地人,也是一家農業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運營淡水蝦的項目。
周健看到學員的小龍蝦預制菜運營方案非常高興,但同時他也發現了方案的不足,“鄉村運營最重要的是差異化,但預制菜方案卻沒能體現出荷蝦套養的資源稟賦優勢和自身特點?!彼嬖V記者,希望通過實踐能讓學員學會從投資角度思考鄉村振興問題,從實際運營者和市場需求的本位去思考和分析落地。
程皙媛和學員聽取導師意見,在新的方案中增加了運營成本、合作對象等具體細節,大大提高了商業計劃書的可行性?!斑@次學習讓我吸取了很多經驗,對今后自己從事鄉村振興項目有很多啟發?!背甜抡f。
岳嘉表示,今年廣東實施“百千萬工程”(百縣千鎮萬村工程),團廣州市委希望通過持續推進“蜜蜂計劃”,探索出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培育新模式。今后,在組織學員實訓基礎上,還將通過組織活動宣講、推動納入黨政主導鄉村青年人才培養平臺等方式,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